
10多年来一直领跑中国经济的“长三角模式”,现正遭遇不得不转轨的变局,对于这个“经济蓝本”正在面临的问题进行解构,或许对全国其它后发地区更具有警示意义。
高速发展难掩高消耗之痛。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频频遭遇电荒、油荒、地荒,充分说明这种建立在资源驱动之下的高增长最终难以为继。
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不断下降,是长三角16个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长三角并不是没有在节约能源、降低排放方面进行投入。关键问题在于,在发展过程中,长三角还没有真正培育起鼓励资源节约的市场环境。
对于急于仿效长三角发展的地区来讲,发展之初即须建立鼓励资源节约的市场环境,这绝不是不切实际的高调,而是避免重走长三角地区所经历的弯路的必然选择。
政策洼地型招商导致“外资依赖”。
投资500万元以上者可享受“超国民待遇”,拥有交通违规免于处罚等特权,以极低的土地出让价吸引外资,有时甚至是“零地价”……这些都是各地官员在参观学习时曾学到的“重要内容”。在浙江北部的一个县,政府将各种外资来源定向分派给县里的各个部门,如民政局负责吸引韩资、农业局负责吸引美资等等。
“长三角企业以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中国科技大学讯飞信息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说,“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只需签署一纸技术合同,就胜过‘千军万马’,抽走他们一大半的血汗钱。”
刘庆峰的警告并非耸人听闻,在家电、汽车、电子等诸多行业,长三角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政策导向严重压制了本地企业,特别是民企的发展。
“外资有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是‘大太太生的’;国资有银行贷款的便利,是‘姨太太生的’;只有我们民资,什么优惠政策都没有,什么该缴纳的却一样少不了,简直是‘丫鬟生的’。如今却叫我们‘发挥潜力,自主创新’,可我们拿什么去‘发挥’呢?”这是浙江一位民营企业家的牢骚,尽管有些偏激,却也道出了外资“政策洼地”对本土企业的“挤出效应”之烈。
既然过度依赖外资带来了这么多的负面效应,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地方政府对外资青睐有佳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系的一位教授指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过份专注于数字硬指标,忽视了自主发展的软目标,即重视引进,轻视消化、吸收和创新。”
有专家认为:处于转轨关键时期的长三角,目前最大的先发优势不是经济基础的积累,而是区域合作的经验。
横跨3个省级行政区,“长三角区域合作”一直受行政区划分割、城市间恶性竞争、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及区域污染等难题困扰。这些问题,依靠行政命令难以解决,而经过数年的磨合,务实的长三角人找到了一条更有效的利益均衡途径——按照市场机制来讨价还价。
近年,长三角城市群每年都在寻找“大家有共同兴趣点”的合作专题,充分摆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在“讨价还价”中进行利益整合,最终达成合作共识,建立起合作的新动力。
这里是塞上煤城,是宁夏最北端的城市——石嘴山。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力特化工)就悄然崛...
在中国的港口运输界,有一位被称为是“常胜将军”的人物,那就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