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两位带有一些悲剧色彩的企业家一度成为了新闻焦点人物,一位是河北的孙大午,一位是湖北的陈远豪。
作为同样是遭遇了重大挫折的企业家,他们两位的具体情况可以说有很大的不同,让我将他们联系起来的是这样两个细节:
2002年5月,首届全国“儒家文化与乡村建设研讨会”在大午集团召开,按常规,应该请县里的领导出席一下,露露脸,可孙大午居然说:“请他干什么?他又不懂。”
可以与之对照的是,有一次天门市的领导到金天集团视察工作,视察结束时,手下的工作人员希望陈远豪能将领导们留下一起吃吃饭,联络一下感情,陈的回答是:“离他们越远越好。”
纯粹从个人的性情上讲,我敬重这两位企业家,他们不务钻营敷衍,毫无伪饰,洁身自好,铮铮傲骨,做人做得坦坦荡荡。
但是,对于个人品性的评价不能代替对于其企业家角色的评价。企业家的天然使命是要带领他的企业去创造利润,以求得不断发展。这就决定了他要进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建立高效的组织、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来取得更高的收益,还有一门功课:公共关系——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家只有认识到他的核心使命,才能回归他的真正角色,才不会追求脱离主题的个性张扬,才能恰当地处理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假如企业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如果连自己的企业都无法生存,良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一个愿望而已,“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己不存,何以为天下”?
最早听说孙大午的时候,就有人介绍说,孙大午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关系“糟透了”,而一位熟悉陈远豪和金天公司的朋友私下也向我介绍,在当地,有不少人对陈持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作为一家企业的当家人,如此的人际环境实在令人忧虑。
无庸讳言,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地方痼疾深重,走在前面的企业家肯定比其他人对此感受更深。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谁也无法否认,情况正在向积极的一面转变。企业家也应该比其他人更多地感受到这一点。
大午先生肯定不同意我的这番议论。讨论任何有关企业和企业家的话题,终难越过前面提到的基本命题:企业的使命是什么?想必大午先生早已就他的“企业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这一基本认识与无数人进行过争论,没有人能使他改变。深深崇信儒家思想的大午先生念念不忘的是圣人的垂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想必大午先生绝不敢在君子小人的分野上有丝毫的马虎。
也许同样用圣人的垂训来探讨这个话题,在相同的语境下更容易沟通一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恕本人愚钝,在此我没有看出圣人对这种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有什么贬斥、批判之意,反倒依稀感受出一种人类社会生动、和谐、洋溢生机的景象。假如我没有曲解圣意的话,这似乎正与西方市场经济的理论鼻祖们有着某些相通。“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引导他选择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这是亚当·斯密告诉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