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捷 报道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悄悄“变了味”:曾经熟悉的朋友突然换了面孔,变身代购狂,疯狂刷屏,发各种面膜、高仿包包广告……
惊诧,反感。有人直接拉黑,也有人碍于交情,不好意思屏蔽。
专家提醒,朋友圈作为一个交流友情的社交平台,不应任其成为一个“杀熟”的商业工具,更要警惕利用这一渠道进行传销的行为。
三种面孔,都为一个“卖”字
记者采访发现,朋友圈卖货的卖家,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只是兼职,赚点小钱的卖家。
正在日本留学的季小姐就是用做代购的方式赚外快。“市场流通的日本化妆品鱼龙混杂,有的无法保真,价格较高,许多人选择从日本代购,通过支付宝付款。”季小姐做代购一年多,通过朋友介绍来的顾客占30%左右。因为并非专业代购,没有固定的进货发货程序,她在朋友圈发布一些化妆品信息,了解顾客需求。“下课后到日本的商场和药妆店采购,因邮费较贵,除了特殊的个人直邮外,基本是几人拼邮费。”
一种是专业的营销帐号,这些卖家能通过营销手段获取大量关注度。
还有一种卖货的模式则明显涉嫌传销。
大学毕业后,郑小姐在朋友圈卖面膜,这是最火爆的产品种类之一。她透露说:“面膜的代理商有三种,最高的是总代理,之后是一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和网络经销商。只要掌握好技巧,月入万元不是问题。代理商的规格越高,进价越低。”
值得注意的是,郑小姐所经营的模式,正是被外界诟病的“传销模式”,据了解,这种模式下,高级别的代理通过工厂拿到廉价产品,再层层卖给下线。发展下线赚取差价,产品质量不要紧,只是击鼓传花的道具。
从“尴尬”到“拉黑”,距离有多远
今年刚大学毕业的李小雨说,她与奢侈品高仿工厂合作,在朋友圈里卖货。一个路易威登的正品旅行袋,高仿的只卖700至800元,满足了一些女性的需求。
但李小雨说,她也注意到,频繁地刷屏令朋友们不满。
对于朋友圈卖货,您怎么看?从记者采访了解的情况看,基本有三种态度。
一种是无所谓的态度。“反正我不买。”
一种是“还好吧,懒得在网上看,手机看看商品也不错。” 一些市民对朋友圈卖货表示“方便购物,能接受”。
还有一种态度则很坚决。“朋友圈被广告刷屏,反感!我必须拉黑。”
成都市民熊莲举例说,她认识的一个人,遇到每个可以说话的都加为微信好友,然后“满屏都是她的假包,简直就是视觉污染。熟人间最好不要赤裸裸地推销,我是发现一个,拉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