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看了一部纪录片《穹顶之下》;三月,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入了四个字:“全民阅读”;三月,文明礼貌月,很多人会想起一个人——雷锋。
柴静说::“自费拍《穹顶之下》,是她和雾霾的一场私人恩怨”,而我想说:柴静为很多中国人对雾霾的怨恨发了声。一吨煤只值一盒饮料,还是有很多人疯狂开采,趋之若鹜。其原因就是因为贪婪,就是因为这一吨煤只值一盒饮料的背后仍然是有利可图。
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故乡的文字,在这些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我没有看到一丝对故乡高楼林立的欣喜,看到的多是对故乡过去青山绿水的怀念,看到的多是在故乡的小溪里摸鱼嬉戏的童年。当然,无一例外的,都会说上一句:“如今的生活好了”,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清清的溪水被黑黑的污水替代散发着恶臭,地被征了满怀欣喜地来到城镇却又不得不面对技能缺失重新开始的乡愁。
犹记得,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之列是靠了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当时没有“千人创新,万众创业”一说,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科技的前沿很是风光了一把,随后,火药被“番邦蛮夷”造成了洋枪大炮帮助他们无休止扩张成就了“日不落”的辉煌;指南针被“番邦蛮夷”用于航海帮助“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童年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度过的,现在,人们在提文明这个词的时候,仍然会提及雷锋,在这个月份,青年义工们会走上街头开展便民服务,企业也会借机约束职工的不文明行为,对自己的文明理念推行和炒作。但我想,这只是很浅显的文明,要想文明达到一个高度,必需让每个人心中有文明,也就是说,自觉地去做才是文明,而靠约束出来的自发只是强迫,只是对文明的意淫和一厢情愿。
中国人是很讲究情怀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些或伟大或美好的情怀中,修身都是列在首位的。而要修身就要知礼,就要守法。而要知礼守法,就要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由这些语句中,不难看出中国人对读书的膜拜,而远远低于世界各国的人均阅读量是令人汗颜的,这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严重不符,令人不禁要质疑这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看《穹顶之下》,“没有牙齿的环保部”令我印象深刻。当权让位于利,是潜规则堂而皇之地变成了明规则,当“世界工厂”的优势消失殆尽,谁来为“只想攫取、不愿付出”的代价买单?煤炭市场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用倒逼机制能否还中华天空一个APKE蓝!
柴静的女儿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对着家中豢养的蜗牛哈气,她认为这样能促进蜗牛的生长。而显然,这只是一个为了减少和雾霾接触,经常呆在家中的一个小女孩的想象。而这样的想象叫人心疼。为了像柴静的女儿那样住在“穹顶之下”的祖国花朵们不再敲着玻璃看外面的世界,为了她们能够在祖国大地放心地呼吸,我想,大多数中国人要做的应该是静下心来阅读,通过阅读思考一下,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文明!
关于阅读,记忆深刻的是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伟人们通过读书打破了旧秩序,建立了新中国,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令人热血沸腾,而很不幸的是,这份令人热血沸腾的勇气正在从现代人身上悄悄溜走。
世界在变,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也在变。文明不会因为你落后了就停下脚步等你,世界也不会因为你不合潮流做出丝毫让步和改变。不论如何抗拒,清洁能源之路都必须要走,这是身处“穹顶之下”的中华儿女的呼唤,也是与世界接轨的文明通行证。
文明在转身。胸怀责任,通过阅读洞察世界的变化,多些担当,和柴静一起向“雾霾”说不,探寻文明的密码,改变穹顶的尴尬,从我们做起,现在就出发!(胡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