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聚焦企业的“赛马” 激励机制

企业报道  2015-03-23 14:09:36 阅读:
核心提示:第一,“赛马”是一种能客观地赛出好“马”的人才选拔机制,而“相马”,由于相马者的识人能力、主观态度、感情因素等未必挑选出最优秀、最合适的“马”来。第二,“赛马”是一种竞争机制,能充分发挥“马”的积极性,挖掘出“马”的潜力。

  “赛马”机制确实能激发企业的活力,提升运作效率。

  但是,综观目前采用“赛马”机制的企业,有很多却赛出了一些恰恰违背“赛马”本意的结果。

  “赛马”是目前企业界普遍采用的人才选拔机制,也是员工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与“相马”相比,“赛马”有着突出的优势:

  第一,“赛马”是一种能客观地赛出好“马”的人才选拔机制,而“相马”,由于相马者的识人能力、主观态度、感情因素等未必挑选出最优秀、最合适的“马”来。第二,“赛马”是一种竞争机制,能充分发挥“马”的积极性,挖掘出“马”的潜力。后面的“马”可以超越前面的“马”,前面的“马”要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必须跑得更快。第三,“赛马”是一种激励机制。“赛马”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跑得快的“马”会得到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获得提升的机会更多;跑在后面的“马”可能就会被淘汰。第四,“赛马”是一种学习机制,在比赛中,“驽马”、“劣马”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良马”看齐,向“良马”学习,部分“驽马”、“劣马”可能变成“良马”。而“良马”也会不断地增强实力,变得更为优秀。第五,和“相马”的用人风险成本相比,它的成本较低,而且效率很高。正是由于“赛马”机制能够客观地选人,恰当地用人,有效地励人和持续地育人,所以,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运行机制。

  “赛马”机制确实能激发企业的活力,提升运作效率。但是,综观目前采用“赛马”机制的企业,有很多却赛出了一些恰恰违背“赛马”本意的结果。综合起来看,这些问题有以下几种:

  1.一些“好马”被赛跑了

  人才流失是企业界的正常现象,但“赛马”机制的本意是为了找出“好马”,使用“好马”,留下“好马”,可是不少企业由于规则运用得不恰当,或者机制本身的缺陷,把一些“好马”排挤了出去。这些“好马”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一般是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

  2.被赛的“马”们怨声载道

  企业为了不断地提高管理绩效,给“马”设置了过高的目标,把“马”赛得筋疲力尽,情绪低落。在目标越来越难以完成的情况下,上中下各级员工之间开始相互指责,互相埋怨。

  3.比赛中的“马”缺乏团队精神

  “赛马”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一些想优胜或不被淘汰的“马”在自己努力的同时,也不愿意看到别人比自己突出,容易采取消极合作的态度,或故意使绊子。

  4.一些“马”容易出现短期行为。

  企业的考核指标就是“马”们竞赛的方向,为了完成这些指标,可能会追求短期利益,最终造成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违背了企业的经营战略。比如,销售部门为了完成眼下的销售业绩,可能忽略了持续发展的客户关系。保卫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企业的人员、财产的安全,关键是做好日常工作,但为了完成企业的考核指标,他们整天考虑的却是如何创新。

  5.夸大成绩

  一般来说,运用“赛马”机制的企业,考核指标都比较高,员工的压力很大。即使考核指标客观、科学,各部门在竞赛中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对本部门员工人为地施加压力,迫使员工穷于应对,想方设法寻找成绩,甚至是弄虚作假,夸大事实。

  “赛马”之所以赛出这么多问题,是因为不少企业忽视了“赛马”机制的采用需要一系列的适用条件:

  1.赛的应该是“马”而不是别的

  “赛马”的首要条件是要看赛的对象是不是“马”。因为,只有“马”才容易被赛出优劣来。“马”的特性是跑得快,而且一马当先,万马就会奔腾。靠“赛马”,能发挥出它们的最大潜力。我们从未听说过将牛和马放到一起比赛,这是因为,牛跑得太慢,怎么赛都没有胜的机会。除非牛疯了,才跑得快。企业在“赛马”中首先要弄清楚赛的是不是“马”。不是“马”,就不能采用“赛马”机制。只有“马”才能在一起赛。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把业务不同的各个部门绑在一起比赛,就像把马和牛放在一起比赛一样,牛还是那么慢,马也没跑快,结果,把有用的牛淘汰了。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马当先的“马”,还需要脚踏实地的“牛”。“马”与“牛”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二者也适用不同的机制。常言说得好:“牛套马,累死俩”。如果硬性地把二者套在一起,定然会违背“赛马”的本意。

  2.赛的应该是没有充分发挥出潜能的“马”

  对跑得慢的“马”可以赛,也应该赛。但是,对那些已经尽心尽力、全速奔跑的“马”来说,再让他们加快速度就很不现实。一味地“赛马”,只会使他们筋疲力尽,要么被赛死,要么被赛跑。即使有些留下来,也是牢骚满腹、怨声载道。结果是:越赛,“好马”越少;“好马”越少,就越赛,形成了恶性循环。自己的“好马”跑走了,外面的“好马”也不敢进来了。

  3.成群的“马”才能赛得更好

  马的特性是成群,群马竞赛能够相互激发,形成互动,速度更快。所以,企业的“赛马”机制应该具有开放性,让“马”们能够交流,彼此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前进。

  4.赛的应该是合作中的“马”

  “赛马”是一种竞争机制,更是一种团队精神。竞争的前提是合作,是在合作中的竞争,是为了更充分地合作的竞争,是为了焕发出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的竞争。这种竞争合作,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本部门内部,二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前者的竞争合作就像几匹马共同拉一辆车一样,个个奋勇向前,但方向一致,步伐协调;而后者的竞争合作就是许多车辆一起前进,每辆车都在自己的跑道上勇往直前,共同组建成一个战斗方队,彼此协调,阵容井然有序。如果有的车跑远了,有的车掉队了,就会破坏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5.放在一起比赛的应该是水平差不多的“马”

  “赛马”一定要分清层次,把水平差不多的“马”放在一起比赛才有意义。如果他们差距太大,“快马”对“慢马”的促进作用就要比预期的小,而落在后边的“马”也容易想其它歪招。

  6.赛“马” 不能过头

  “马”一定要赛,但一味地让他们加速前进就太不现实。需要他们快跑,也需要匀速前行,甚至是短期修整。不少企业盲目地套用“日清日高”的管理方式,认为如果每天的效率提高1%,那么70天后企业的工作效率就可提高一倍。这种纯粹的数学计算忽视了劳动的边际效率递减这一事实。劳动效率的提高并不是匀速增加,而是到了一定的劳动强度后就会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甚至是负增长。这个时候,劳动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付出越来越大的努力。如果考核指标过高,就会使员工的负担过重,效率不升反降。而且,员工整天被淹没在漫无边际的指标中,就不可能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没法开拓创新。结果,“赛马”不是“马”自己在跑,而是被拖着、赶着、打着往前跑。

  “赛马”赛出了问题的企业,正是由于没有认真分析采用“赛马”机制的适用条件,没有营造出一个规范、科学、公正的赛场,结果与“赛马”理论的本来之意背道而驰。

  运用“赛马”机制,除了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与企业发展相关的一些因素。

  第一是宏观经济状况。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繁荣与萧条的经济周期,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制约企业发展速度的宏观环境。一般而言,当宏观经济状况良好,企业的发展速度就应该加快,让“马”跑得快一点也是正常的;当宏观经济环境严峻,企业的发展速度、“赛马”的考核指标也应该做出客观的调整。

  第二是企业的发展阶段。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赛马”的目的应该有所侧重。在企业的开创时期,“赛马”更多的是强调整体前进,团队合作;在企业的成长期,“赛马”就要赛出他们的速度;而在成熟期,就要稳定“马”的队伍,对“马”的速度的要求应该是稳定而持续,客观而又有节制。

  第三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就像是一个赛马场,在不同的组织结构中,“赛马”机制的作用空间、比赛的方式、跑道的划分有明显的差别。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中,“赛马”一定要考虑各个部门的性质,在竞赛中各个部门如何能有机的协调;在矩阵结构中,要注意“快马”怎样才能带动“慢马”,部门与项目小组怎样才能更好地衔接在一起;在市场链结构中,首先要强化市场链内的分工合作,在紧密合作的团队氛围中来“赛马”。总之,“赛马”机制只有与企业的组织结构融为一体,它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更多专题
持续长远的卓越发展

吉姆·科林斯(Jim Collins)是当代著名的管理专家,同时又是一位顶尖的畅销书作家。他投入了10年多的时间和精...

资金管理新模式

在资金由母公司集中管理的情况下,子公司也必须有一定的资金自主管理权限,而且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资金管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