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下,全国上下正在进行国有企业改制,而国企改制之难已成为焦点、热点问题。然而,在广西贫困山区的东兰县却迎难而上,率先完成了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任务。日前,记者在东兰县召开的河池市国企改制现场会上了解到,该县是广西完成改制任务最早的县。
自2004年3月以来,东兰县政府结合该县实际情况,以保障国有企业职工切身利益为前提,以妥善处置国有企业债务为切入点,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目标,共筹集5860万元资金投入国有企业改革,将全县11家国有企业全部进行改制,整合资源,用特色品牌招商引资,引进区内外民营企业到东兰县扎根落户,逐步形成中药材加工、板栗加工、丝绸加工和建材生产等优势产业,重新构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资源型工业体系。
首先,招商引资,构建工业新体系。为此,该县提出并坚定地实施了增量改革方案,力求在“破”与“立”的改革中把淘汰劣势企业与做强优势企业相结合,把企业改革与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将产品有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河丰药业公司等5家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将产权整体出让;将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广西压力锅厂等6家企业停产关闭。同时,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收购。通过关、停、并、转,促使全县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化公为私”,从体制上“脱胎换骨”,从根本上优化全县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重新构建了具有东兰特色的资源型工业体系。通过改革,使陷于困境的工业经济获得新生,工业经济对该县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悉,今年1—6月,该县完成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比增长75.1%,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3.2%,创历史新高。
其次,因企制宜,一企一策,政府筹资,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对每个改制的企业坚持调查先行,方案在先,针对企业的资产结构、负债程度、职工素质、产品市场潜力等具体情况,实行一企一策;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尊重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广泛听取意见,改制方案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保证企业改制有序开展。二是用足政策,消化企业债务。为卸掉企业包袱,扫清改革障碍,该县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政策,在金融部门的支持下,由政府出资2540万元,先后处置了制药厂、压力锅厂等11个国有企业在工行、农行、华融公司、长城公司的债务共2.2亿多元,赎回这些企业在银行的贷款抵押物、土地证和房产证,为处置企业有效存量资产、筹集企业改制资金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为确保改制企业职工的利益,重点实施对职工身份转换的经济补偿行为。该县共筹集资金2463万元用于职工身份置换的补偿,人均达到1.2万元,最高达到3.27万元;为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还拓宽就业渠道,将124名下岗职工安置到公益岗位就业,并创造条件使507名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目前,全县已有2266名职工自愿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全县国有企业改制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解决了改制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该县经验值得在广西及全国推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生产国。超负荷生产已成为采煤行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安全生产监...
在有些行业,中国充分创建民族自主品牌是早晚的事情,必须有充分的民族自主品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