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解放军八六医院医护人员真情服务患者素描

企业报道  2015-03-26 11:21:39 阅读:

  古语云:“为医者,德为先”,“无恒德者,不可作医”。解放军八六医院全体医务人员深知,只有具备崇高的医德,才能锻造精湛的医术和过硬的医风。能看病,看好病固然重要,暖人心,重情感却更为可贵。在解放军八六医院,无论是德高望重的医学专家,还是普通医生护士,都秉承了解放军八六医院建院60多年的优良传统———服务患者,患者至上的理念,从而赢得患者有口皆碑的称赞。2014年该院医务人员累计上交红包231200元,收到锦旗57面、感谢信20多封。

  人间自有真情在 医护关爱“爱心女”

  2014年11月19日下午,在解放军八六医院内三科(肿瘤内科)一间病房,躺在病床上的肺癌晚期病人张玉环,一见面,她就紧紧拉住笔者的手,连声夸赞起解放军八六医院医护人员,她激动地说:“解放军八六医院的医护人员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张玉环曾是马鞍山市出了名的“爱心人士”。一段时间,马鞍山市区出现很多的流浪猫狗,没有人领养,也没有人管理,成为社会公害。2002年,有一次,张玉环去亲戚家里,在路上看到一只生病的流浪猫,眼睛都睁不开了,十分可怜。当时,她一狠心没有理会它。可是回家以后,她眼前老是浮现出那只流浪猫的模样,一晚上都没睡好觉。第二天一早,张玉环再去看时,发现猫还趴在那儿,最后她还是不忍心把它捡回家。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张玉环热心收养流浪猫狗起来。刚开始,张玉环把自已的家当作流浪猫狗的栖身之处,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邻居对她这一举动也难以理解。为了养活这些小家伙,同时又不侵扰邻居,张玉环先后辗转搬家4次,甚至卖掉家中房子,后来不得不在马鞍山市濮塘镇马步桥附近每年花费1万多元租金,租了一个固定的收容场所,专门收养流浪猫狗,供流浪猫狗生活。最高峰时,张玉环收养流浪猫狗达到200多只。张玉环老俩口每个月的退休费,几乎都花在了养这些猫狗上,累计已花费30多万元。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11月张玉环在医院查出肺癌晚期。屋漏偏遭连夜雨,前不久,张玉环丈夫又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了。

  人间自有真情在。张玉环现在每个月都要到医院复查,每次复查都要住院10多天。解放军八六医院医护人员得知张玉环是位出名的“爱心人士”后,给予了她最好的医疗和关爱。张玉环每次来医院复查,医护人员总是提前把其住院手续和床位安排好,她只要人一到医院就能直接住上院、看上病。八六医院内三科医师王小洁见张玉环有时因病情产生悲观情绪,就主动经常找她谈心,帮助她重新树立生活勇气。医师陶琴琴,见张玉环生活不方便,就经常给她买早饭,并不停变换花样。治疗中,医护人员也是尽心尽责,全力救治。有一次做放疗时,张玉环突然大小便失禁,不停呕吐,弄得放疗室、手术台全是呕吐物和脏物,放疗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德胜,没有说一句怨言,亲自打扫干净,还把张玉环全身擦洗干净,连张玉环自已都觉得不好意思,但王德胜安慰她说:“没事、没事。你安心养病就行了。”10月下旬的一天深夜,张玉环在家突发鼻子大出血,医师王小洁就及时通过电话指导她用药自救,终于把病情控制住了。事后,内三科主任高作文仍不放心,又亲自打电话给她指导。在平时医疗中,医护人员把其医药费降到最低,能省就省,能免就免,因此张玉环十分感激,执意给医护人员送了一面锦旗。

  爱心让老人走完幸福人生

  2014年11月25日深夜,解放军八六医院内四科(精神神经科)病人沈杏清老人安详的走了……这是他在八六医院内四科渡过了人生中10多个年头的最后一程。老人原单位当涂县粮油工贸公司的领导紧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说:“不是你们精心护理和照料,老人活不到今天,你们不是他的亲人,胜似他的亲人……”

  沈杏清老家是浙江的,在当涂没有什么亲人了。自从2004年8月住进解放军八六医院内四科至今已有10年多时间了,一直没有回过家,就把医院当作自已的“家”了。对于一个患有慢性精神疾病的人来说,能享有71岁的高寿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在住院10年的时间里,与解放军八六医院内四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是分不开的。据内四科主任李肖荣和副主任汪翠萍回忆,10年前由于原马鞍山市向山精神病院撤销,有一部分病人被分流到解放军八六医院内四科,当时沈杏清老人就在其中。他当时刚住到内四科时面黄肌瘦,体质很差,正因为体质差,所以先后多次感染肺炎、胸膜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因为病情的原因,他不与人说话,沉默寡言,很难沟通,都是细心的医护人员通过每天不断观察病人的细微病情变化,主动为病人检查,及时对症治疗,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去年不幸又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老人得了脑血栓,瘫痪在病床上,这样一来更是加重了护理人员的负担。本来老人生活尚能自理,而现在全部要由护理人员来完成。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因病情重,且大小便失禁,护理难度大,对治疗和护理要求相当高。内四科护士不怕脏、不怕累。每天大小便后,都由护士清洗,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直至把老人料理的干干净净。老人长期进食困难,她们坚持每天给老人做三次口腔护理,有时口腔内积满食物残渣,张开嘴时会发出阵阵腐臭的味道,令人恶心,但他们总是毫无畏惧,细心地一点点地将口腔内的食物残渣清除干净,再喂他吃饭。有时老人病情不稳定还拒绝进食,医护人员总是耐心地与他谈心,循循善诱,最终老人终于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为了增强老人的体质,医护人员总是想方设法,经常换着花样给病人加强营养,有时还轮流给病人做蒸鸡蛋、送牛奶等营养品,使病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平时医护人员怕老人卧床时间长生褥疮,一般2个小时就给他翻一次身,并为他按摩、拍背、排痰等等。同时,随时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内四科医护人员都把老人当作自已的亲人,不厌其烦,精心地为他做好各项护理,在长达1年多时间里,直到沈杏清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身上连一个褥疮都没有。

  错把医生当孙子

  在解放军八六医院特诊科采访锦旗背后的故事时,特诊科主任给笔者介绍了一个“错把医生当孙子”的故事。

  家住马鞍山市朱家岗小区的80多岁老人鲁根生,患肝囊肿囊内出血伴感染,长期发烧,先后求治多家医院都没有治愈,十分痛苦。最后慕名来到解放军八六医院特诊科。特诊科杨主任一看,患者已经延误病情很长时间,处理起来十分棘手。面对这样一位病人,是一推了之,还是不怕麻烦接收下来。杨主任选择了后者,他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患者接收下来以后,杨主任就开始精心为其治疗,为了让患者的感染尽快好起来,他们天天定期给其冲洗,并采取先进的新技术给其治疗。患者儿子当时出车祸,无人照顾,该科医护人员就轮流给其买饭吃,还买了营养品给其补养身子。在特诊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关爱下,鲁根生多年没治好的病,终于康复出院了。临出院时,特诊科杨主任见老先生沾满了胶布疤痕,

  既脏又难看,就让科里的成佳医师带鲁根生到街上的澡堂洗澡,澡堂里一些群众误以为是他孙子帮他洗澡、擦身子,都直夸他养了一个孝顺的好孙子,鲁根生脸上露出幸福笑容。当鲁根生对大家说,是解放军八六医院医生带他出来洗澡时,大家一开始都不相信,以为听错了,还有人说,现在哪有这样的好医生。最后当大家得知真相后,直夸解放军八六医院医生医术精、医德好。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如今,解放军八六医院医务人员上交“红包”蔚然成风,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从而赢得患者有口皆碑的称赞和获得众多殊荣。该院先后被马鞍山市确定为市、县两级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医院和当涂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被安徽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被安徽省评为"诚信标兵单位",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评为全国首批“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更多专题
管理方略化险为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生产国。超负荷生产已成为采煤行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安全生产监...

打造自主品牌 唱响中国创造

在有些行业,中国充分创建民族自主品牌是早晚的事情,必须有充分的民族自主品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