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药业是战略性行业,药品是战略性物资,关系到10多亿人民的切身利益,注定会被万民瞩目,一举一动都必须小心得当。而药价虚高、看病奇贵无比一直为大众怨声载道。在今年年初评选的2004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医药业赫然在列。有了问题就得解决,药价虚高同样也不例外。奇怪的是,这个问题不是没有解决,而是一直在努力解决。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先后进行了16次药品降价,降价所涉金额达300亿元。而大众竟然一点都感觉不到降价应该带来的实惠,造成了药贵喊的急,药价降的勤,“药”效见不着的怪圈。
近一段时期,药价在医药业内绝不是个轻松的话题。发改委7月14日发起的第17次药品降价风暴,降价涉及16种抗生素和6种新进医保目录的药品,降幅平均高达60%以上,其中个别品种的降幅将达到93%,为历次药品降幅“之最”,这16个品种中又有11个已经历过几轮降价,名单中另外几个品种均为最新进入医保目录的产品。卫生部将取消医院药品加价,新的一轮医药医疗改革已经显现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短短几年间,连续不断的10余次药品降价让众多药厂叫苦连天,其中抗生素降幅最大。国内抗生素传统优势企业因此出现了盈利能力减弱的现象,极大地压缩了大批药企的生存空间。上药集团下属一家药企部门负责人这样说道,“这样一降再降,我们医药生产企业确实已经到了生死边缘。从去年到现在,一听到‘降价’两个字,我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收紧。”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吴锡荣也表示,平均高达60%的降价幅度将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打击。
事实上,医药流通企业整体盈利能力都不强。业内人士透露,医药流通企业目前的毛利率为5%—6%,利润率在3%—4%。而根据全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医药流通行业利润率仅为0.74%,费用率则高达8.75%。
如此一来,企业反映强烈也便在情理之中了。大幅降价抹去了一部分的利润,企业用于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研发的资金随之减少,对企业的发展大为不利。
一般说来,消费者总是商品降价的受益人,可为何百姓难以享受到药品降价的福泽?药品毕竟是特殊商品,其消费的特殊性在于需求刚性强而弹性极小。有病就得治,治病就得用药,没有情不情愿的问题。而且,普通消费者不具备自主选择药品的能力,治病用什么药,用多少药,得由医生处方来决定。这就是药品生产企业把医生和医院视为实际上的销售终端的原因。
如此一来,“药降价,谁受益”这一简单问题的答案变得不明朗。究其原因,原来药价虚高虚在三处:体制、医德、流通环节。医药分家喊了多年,但是其实不愿意分,不可能分。以药养医的局面始终难以打破。曾几何时,白衣天使也会被回扣之链紧紧套住。根据业内人士介绍,医药从生产企业到消费者手中大概要经过几个流通环节生产企业—买断总经销的大型批发企业—各大片区或者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院主管领导—药剂科主任—医生—统计药方的统方员—消费者等,层层环节需要剥一层利益皮,到大众手中的收费单能轻吗?
目前,医疗领域的腐败已经成为“群众心目中的5大腐败重灾区”之一,卫生部门表示将继续加大打击医疗腐败的力度。不正之风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待解难题看来还很多。
医药协会深知企业的艰难处境,对降价提了四点建议:留给企业必要空间;建议降幅在20%之内;内外资降幅统一,三资企业药品和进口药为主的原研制药品不应该和民族工业药品区别对待,只降20%—30%,而应该保持同样降幅;建立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多方参与的信息反馈机制。
可喜的是,有消息称,发改委正在研究新情况,酝酿改革新动作。可能造福百姓、乐了企业的双赢局面将不仅仅是美好的愿望了。
市场经济就是创新经济,包括企业创新和金融创新。经验表明,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及其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
近年,我国出口商品普遍遭遇了新的“海外出口三道槛”:海外市场壁垒,汇率变动引发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