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国企改革一直是本刊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变凉的热点话题。不久前由一场学术论争引发的社会强烈反响,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对于这一涉及千千万万普通百姓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未来走向的话题,仅仅停留在少数学者各说各的学术争论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个栏目中,我们不仅将约请部分有关专家学者发表高见,也希望更多地听到来自国企改革一线的声音。无论您是国企改革的观察者还是亲历者,希望您把您所经历的国企改革故事告诉我们,把您的感受和观点与广大读者共享。
需要特别声明的是,在此栏目刊登出的讨论文章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中的观点,我们也难以对一些文章中提及的事情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核实,我们在这里只不过是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讨论平台,使我们能够有更多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正在进行中的国有企业改革。 本刊编辑部
不久前,武汉市的工业、商业、交通、建筑系统的部分国企厂长经理和民营企业老板,就如何促进企业改制的健康发展这个话题举行座谈。与会代表在一致赞同国企产权改革基本方向的同时,普遍对吸引外部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制的取向提出了质疑。
“空降兵”不是救世主
会议特邀代表、由国企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湖北劲牌公司董事长吴少勋,介绍了黄石市的改制不以战略投资者为主的思路后,着重指出,从目前一些实际情况来看,战略投资者这类“空降兵”从天而降,常常会为实现其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而对被购并的企业大动干戈,这无疑会破坏企业原有的人文生态、文化生态、管理生态,即使“空降兵”身怀绝技,又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新旧经营思路、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的碰撞、融合,肯定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处理方式欠妥,就有可能会毁灭性的破坏企业内部原有的良性生态圈。而生态圈一旦被破坏,对企业带来的灾害不言而喻。何况有的“空降兵”没有产业背景,尽管他作为出资者有心想使资产增值,但他对该企业的行业特性、产品性能、市场情况知之甚少,在同行业和上下游厂家中缺乏“人脉关系”,乃至战略合作伙伴,处处会显得力不从心,怎么可能迅速进入角色搞好企业?无作为和乱作为,会贻误商机导致市场萎缩,甚至可能会使企业错过难得的发展良机,使企业一蹶不振。更何况,有的战略投资者只是在玩资本运作的游戏,看中的也只是企业所拥有的地产的不断升值。让这种所谓的战略投资者美梦成真,恐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吴少勋说,靓女先嫁,可千万不能把靓女嫁给恶棍,仅仅只注重婆家有钱而不论其它,会让靓女以后痛苦不堪、日渐憔悴。帮靓女挑选到如意郎君,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吴少勋认为,除了少数企业外,大多数战略投资者成功的概率非常低,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反思,这其中的教训也值得认真总结。
要善待“末代厂长”
出席会议的代表普遍认为,改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唯一出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改制的目的绝非仅仅是把企业高价沽出而一卖了之,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的代表说,如果只把目光盯在有钱的婆家身上,或者固守“宁赠友邦,勿给家奴”的思维定势,可能会使改制误入歧途,不仅有违政府改制的初衷,而且会增加政府以后的就业压力,更会影响经济发展。防火防盗防国有资产流失固然重要,但靓女日后还能不能光采依旧更为重要。如果“靓女”嫁出去后,一个个都成为了病西施,最初的愿望就会落空。代表们呼吁,我们不仅需要国有资产的守护神,还需要关心企业健康发展的护花使者。
有的代表说,原先以为上下对改制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才发现政府、职工、改制企业的老总对改制的价值取向并非相同。政府有的部门怕背上国有资产流失的恶名,想方设法要把企业卖个好价钱,这无可非议。至于企业以后能否重振雄风,与他无直接的利益关系,他对这个问题自然不会非常关切;职工觉得企业是自己挣钱养家糊口之处,担心企业以后垮了,自己还得重新找工作,从内心希望企业越改越好,同时,觉得干了几十年落个合同工的下场,不如现在把该争取到的政策待遇趁这次改制把它搞定;老总虽知道企业不是自己的,但当奶妈这么多年,当自己一手奶大的孩子要被卖出去,总希望这个孩子以后还能健康成长。代表们认为,改制一定要兼顾三者的利益,要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平衡点,最重要的是要取决于每个具体的改制方案设计的出发点,是否真正建立在促进企业发展这个关键的基石之上。
有代表表示,作为“末代厂长”,责任是站好最后一班岗,尽职尽责,保证改制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使企业平稳过渡。有的代表说,“末代厂长”以前是竭尽全力为老板赚钱,现在是尽心尽力地帮老板数钱,然后把钱如数交给老板后随时准备下岗回家,这就是历史赋予“末代厂长”的使命。鉴于有的国企改制后,原老总被战略投资者打发回家的事情已经发生,有代表不无感慨地说,目前坚守阵地的“末代厂长”,实际上扮演着旧的经营管理体制“殉葬品”的角色,随着产权多元化时代的降临,要么告老还乡,要么另谋生路,他们别无选择。“末代厂长”的下场虽说如此悲壮,但他们无愧于企业、无愧于职工、无愧于国家,历史不应忘记这些人,社会应该善待他们。
改制不应成为“最后的晚餐”
有的代表透露说,一些有良知的经济专家已经发现,有些战略投资者正在把这次大中型国企改制视为大发横财的“最后的晚餐”。正如有的经济专家所说:“这些人打着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旗号,私下四处活动,拉拢官员加盟,其目的显而易见。如果说以前钻双轨制的空子,人为操纵股价,低价批租土地尚有后遗症,那么现在某些别具用心的所谓战略投资者,如果与个别政府官员沆瀣一气、里应外合,低价买以后再高价卖,战略投资者的收入不菲,少数官员的远期收益也将十分可观不说,而且冠冕堂皇,毫无风险。”有的代表反映说,这次改制,政府完全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职工以及企业经营者只能俯首贴耳,遵旨办事。有意思的是,在对待改制的具体问题上,政府部门之间认识不统一,领导之间的口径不一致还好说,有的代表还发现,就是同一件事,有的领导跟上级汇报是一种说法,对媒体介绍情况时又是一种说法,而在对企业“讲话”时则是另一种说法,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战略投资者往往都有官方背景,尽管其中不乏真心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的领导干部,但谁也不能断言这里面没有官商勾结者。
有的代表表示,一些事实表明,有的战略投资者在参与国企改制时实际上并没有拿出真金白银,就把企业收入囊中,还有的不把企业卖给出价高的而卖给出价低、且又无产业背景的民企老板。这些巧取豪夺的事情令人触目惊心。这类问题倘若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遏制,倘若任其蔓延开来,国企改制难免就会步入怪圈。倘若政府不采取制度化的措施加以杜绝,官商勾结者可能就会变得有恃无恐,国有资产就可能会成为他们的“盘中餐”。
出席会议的代表普遍认为,要使国有企业的改制步入健康之路,除了必须坚持阳光操作,充分发挥舆论的同步监督作用,改制方案必须经过职代会的同意外,改制程序也应该公开透明,并建立举荐制、问责制,使相关部门及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让改制把企业改垮了后而无人负责的故事再次发生,也绝不能让想吃这“最后的晚餐”的人如愿以偿。
无垠的戈壁望不到边,雄伟的昆仑顶连着天。“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这就是世...
西部矿业的前身锡铁山矿务局仅拥有锡铁山这样一座面临减产的矿山;一个正在筹建规模不大的赛什塘铜矿;一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