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正刚
价值观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灯塔。在过去三年多做企业教练与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企业的问题都是内部沟通问题,而这些沟通问题的起源都是价值观。但令我惊讶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价值观的存在。我注意到民企在招人时从来不考虑价值观,只看应聘者所谓的能力,结果能力蜜月期(6-12个月)过后,价值观的问题就开始浮现。我开始建议我的学员去招人时,应该考虑价值观。这个建议带来一个很流行的问题:“我怎么看出对方什么价值观啊?”价值观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了这个意识,价值观就会马上浮现出来。
当我思考价值观的时候,我看见的“价值观”就是一个黑盒子,我们每个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就通过这个黑盒子连接起来。通过黑盒子,我们判断围绕着我们的一切事物,然后作出我们认为正确与合适的行为或反应。在加拿大完成我的中学与大学学业后,我在加拿大和美国工作了10年才搬回香港。这10年在北美的工作经验给了我一个强大的职场指南针——我的职场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后来无数次帮助我面对一些挑战性很高的情况,使我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说,一切经历到最后都是好的经历。如果没有前10年的经历,我相信我不会有后来这25年的成果。所以我认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尽快找到自己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市场,清晰的价值观底线尤其重要,不然就会像很多我认识的年轻人一样,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自己。
在我35年的职业生涯里面,我聘请过不少职业经理人,大部分都是以他们的学历与经历作为聘请的基础。但最近10年,我已经开始觉得这并不是很好的选人标准。几乎所有员工都是因为他们有某些“能力”才被聘请进入公司的,但从来没有一个是因为能力方面有问题给辞退的。辞退的原因基本就是一个:价值观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以后来我开始用价值观作为一个请人的重要标准。
每家企业无论刻意还是无意,都会形成自己的企业价值观,即所谓的企业文化。当一名员工进入一家企业,他个人的价值观就会与企业的价值观产生互动。如果双方的价值观能和谐相处,甚至产生互补作用,那这名员工就能够在这家企业里面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如果这名员工不能与企业价值观很好地协调,那员工在这家企业里面的职业生涯一定不会太顺。对职业经理人来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时,我也建议重点考虑企业的价值观。
作为一个创业者,通常聘请人的标准就是所谓的能力,价值观通常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当能力蜜月期一过,价值观的不协调就开始暴露出来,轻者影响到员工的积极性,严重者则造成人才流失。
很多人都会说“发展靠团队”,但问题是团队不会自动生成,是需要培养的。但在培养团队之前,你首先要选对人。很多创业者整天迷恋方法、激励机制,认为留不住人就是因为机制不行。我当然承认这也会是原因之一,但如果你请错了人,什么激励机制都不管用,所以首先还是请对人。所谓请对人并不是他的能力正好满足你的要求。在我的经验里,做事的能力是需要跟环境互动才能产生出来的。他在原来的公司能力很好并不能保证他来到你的公司能力还是很好。因为环境改变了,他需要适应期,适应好后,能力才有机会发挥出来。也可以说,你聘请回来的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没有太大冲突,最后他能适应下来。所以考虑聘任一个人之前,他的价值观与你的企业的价值观能否融合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认为这个比他的能力更重要。
但很多企业连自己的企业价值观都说不清楚,对应聘者就更无从说起了。所以我建议创业者先要设计适合自己企业的“价值圈”,然后用这个价值圈作为打造团队的“蓝图”。这个蓝图可以用来作为聘请人的基础,也是打造团队的总价值圈(见图)。
如图所示,中间的圈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圈,这个圈里面的价值观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通常也会是创业者自己的价值观。这个核心圈会是你企业的核心团队,如果你有10%的员工具备圈里的核心价值观,那你在选人方面已经相当不错了。其他大概80%以上的员工都会属于外面的非核心圈,这也是企业大部分的员工,所以非核心不是不重要,但他们不会是你的核心成员。创业者必须要用包容与妥协的心态来带动这个最大的群体。圈的外面就是企业的价值观死线。这条线定义企业的价值观底线,任何员工触碰到这条线就必须出局。我们常说对诚信问题我们采取一种零容忍的态度,这就是企业的价值观死线。当企业招人的时候,必须要将企业的死线勾画清楚,才能避免日后因为价值观的不和谐而分开,造成双方时间上的损失。
(林正刚)
无垠的戈壁望不到边,雄伟的昆仑顶连着天。“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这就是世...
西部矿业的前身锡铁山矿务局仅拥有锡铁山这样一座面临减产的矿山;一个正在筹建规模不大的赛什塘铜矿;一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