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都国际化了,我们企业家不能停留在老位置上。要不断学习,让我们的管理能力形成一个大的氛围?熏这样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每个普通人都要在一生的时间里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做个交代,这其实就是管理的力量。
每个企业家也都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向这个社会和时代做个交代。而这个交代过程是伴随行为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产生变化的,绝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个层面上。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到了高峰时更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能力继续前行。
这些困惑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我们还能向这个世界提供什么精神上的力量?我们能不能成为经济社会真正的精神旗帜?”
也许正是这个共同的困惑,不久前,王石、柳传志、牛根生等企业家郑重地拜访了张瑞敏。他们新的话题是“疯狂的时代我们更要学会管理自己、管理洋人这一课?熏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后还是整个国家的管理实力,而这个实力是要靠千千万万个企业家和企业来完成的”。
这在企业家中是个新的信号——什么是学习型企业家?什么是学习型企业?什么是学习型人生?那就是要“营造管理氛围”。
近日读到宁高宁的一个新观点——人的一生都是学生。在学校、在社会都要当好学生。而好学生不是强迫的,也不是利诱的,它是人类几乎与生俱来的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探究的本性带来的,是生命特质的高层次体现。
联想的杨元庆在学校时候就是好学生,在联想更是好学生。用宁高宁的观点来验证的话,他的确是中国这个特殊时代出现的不可多得的好学生。在一个并购时代里,他的创业绝不是个人的奋斗,这种不辱使命的答案就是使中国的名字与世界企业同等。而他的管理能力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的。而中国现在是多么的缺少这样能够向世界证明自己管理能力的企业家。
所有成功的企业管理者都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精英人物。但他们真正的成长和成功又都是在社会这个大学校和在企业的每一分每一秒中得到体现的。而实践的验证又是那么无情和残酷。
杨元庆、潘刚等新一代企业家都是在企业较为严峻的时期担当重任的,所以世界的眼睛都狠狠的盯在他们的业绩上。社会学家有个观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对于这些企业家,你不能仅仅从数字上看成功与否,他们踏遍世界的足迹,他们新鲜的情感,他们包容的文化能力,他们被使命激荡出来的真气、战略能力、整合能力等都是我们分析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未来的轨迹中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学习和实践以及成败对我们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本书。
在联想这个学校,有个“子弟兵”军团——刘军、陈邵鹏、贺志强、黄伟明、吴亦兵等都是高级副总裁。在3年的痛苦磨练中,美国人终于承认他们是合格的学生。因为“他们战胜了我们”。
联想成长了一批有管理能力的好学生,中国成长了一批国际化职业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