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颐
康夏散书,闹出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风波。连这事儿一起被讥笑的,是“情怀”这个词儿。世界到处乱纷纷,唯读书尚留有清净余地,所以一旦读书和情怀挂上了钩,便引出了如许故事。喧嚣已毕,狼狈退场,收拾收拾旧心情。不妨来看看以下的散书故事。
先说说“随园老人”袁枚。乾隆癸年,朝廷颁发诏书向民间征集好书。袁枚把自己“所好轩”中珍藏的许多珍稀善本都捐献了出来,紧接着他又把剩余的书都陆续送给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几十年珍藏的书籍,旦夕散尽。许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藏书是凸显个人学识、修养和品位的风雅之事啊!袁枚却认为,天下之物有聚必有散。既然要散,与其在自己离世之后被不爱惜书的子孙后代弄得七零八落,还不如在自己活着时亲眼看到心爱的书籍有一个好的归宿,让它们去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做法,和我们现代很多图书馆主张的“图书漂流”何其相似。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同样喜欢“处理”掉他读过的书。在松浦先生看来,“书是用来读的,不是装饰品。读了就可以处理掉。”松浦先生为此特意创办个性书店“Cow Books”,这家书店只有两千册图书,“这是一个人能读能通的量。”松浦先生说,“因为这些书至少是自己读过后收获感动的书,可以把和客人诚恳地分享这份感动作为工作的目的,这点绝对是我们的尊严。”松浦先生经常巡视“Cow Books”,每当在书店里看见顾客津津有味地品读他阅读过并且很喜爱的那些书籍,松浦先生都很开心,他时常和顾客们攀谈、交流读书的看法,这令他感觉愉悦,并加深了对书的思考。
闲暇时间,我爱逛豆瓣。常遇到友邻们散书,大抵是意思意思收几元小钱,也有只收运费白送书的,若是朋友熟人,那则是包邮相赠的一番心意。我从中搜刮了不少好书,比如《明清小说丛刊》、《加缪小说全集》等。此等好书,怎有人舍得散掉?我且喜且嘀咕。朋友夏夏解我疑惑,说:“占有未必等于拥有。如果自己看不了,或者看完就搁那儿的,还不如送给喜欢这些书的人。”我恍然。我也爱书,常买书。可惜的是,人的精力有限,常常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有些书,草草翻过;有些书,束之高阁;还有些书,甚至从未拆封。每当看到书架上那些崭新漂亮如装饰品的书籍,我常叹息,跟自己说,抽个时间看书吧。然而明日复明日,仿佛总也没空。忽然有一天,某友向我索借一书。读书人都晓得,外借书籍常会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爱书要离去了,我方觉恋恋不舍,于是日以继夜地非把它读完不可,而且还把其中的重点要义摘录下来。书给了友人,后来她又借给他人,如预料中芳踪飘渺。可是,细细一想,表面上书不是我的了,但是书的精髓反而被我牢牢掌握了。
书和其他东西不一样。家里藏书千万,未必就是有识之士。散去有形的书,却让自己拥有了无形的文化珍宝;与其书籍蒙尘,更不如让它们随了有缘的人去吧,书可以重新焕发生命力,爱书的人与人更多一份默契。这样一种情怀,我们应当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