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笔者走进淄矿集团埠村园区埠村煤矿三号井,被这里的寂寞与安静一下搅慌了心神。
这座生产井口建于1958年,在生产的鼎盛时期职工高达2200多人,煤炭产量近50多万吨。用车水马龙、穿梭不息来形容这座井口似乎很是贴切恰当。随着逐年的开采,城市的快速发展扩张,到二十世纪初这座井口的井下资源已经是水萝卜敲铜锣——节节短。而这座矿井真正的命运转折点是在2012年,煤炭价格经历了黄金十年后一蹶不振,资源少、开采环节多、战线长等老矿井的弊端在这座井口体现的一览无余。
“加快收缩,人员转移。”为了应对形势,让职工有饭吃,2012年埠村煤矿出台了自己的战略决策。井口职工开始陆续到省内外矿井生产单位承包工程项目,大本营内加快了开采的速度。2015年5月31日,昼夜不息旋转了58年的井口天轮彻底停下了脚步。
笔者到达三号井副井口时,井口把钩工李建迎,还全服武装地站在井口。“李师傅,还有人下井吗?”“没有了,我就看着井口,防止有人在附近逗留。”“那您咋还全副武装呢?”“这身衣服和手上的探测器大半辈子形影不离,一上班就得武装上,要不心里没底。”
李师傅告诉笔者,他是1981年参加工作,在埠村煤矿干了34年,以前干过掘进工,1995年调到了运搬队干上了把钩工。以前生产任务紧时,副井口一天能提升近100钩、2000多人,一个班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李师傅还说,知道井口闭坑后企业就不亏损了,但是心里还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不痛快。
“我们这个院子,这几天就要拆除了。”走进机电队大院,院内留下的20多名老职工正在清理各个房间的家底。刘延顺说:“我到6月底就退休了,在这个井口干了37年,井口关了,我也退休了,还真有点舍不得。”在只有一个黄灯泡的房间里,刘师傅一口接一口地抽烟卷 。
与这个院子一起拆除的还有井口仓库以及通往矸石山的运输路线。现在这条曲折的运输线上没有往日道岔工哨声、吆喝声,也没有了穿梭的矿车,视线的尽头依旧是两条平行的寂寞的轨道。
按照规划,埠村煤矿要在拆除的区域建工业蓝宝石厂。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了专家论证、环评、能评、安评,淄矿集团董事会、山东能源集团董事会通过后就可以上项建设。在不久的将来,设备的轰鸣将掩盖现在的寂寞,将代替道岔工的哨声和吆喝声,重新给这片土地带来生机和活力。
“咱们整个三号井片区占地212.74亩,按照规划蓝图,除了在这里建设工业蓝宝石项目外,我们还初步确定将职工公寓改造成中档的养老公寓,以租赁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养老环境。”埠村园区管委会主任郭恒斌介绍,埠村煤矿的二号井也将在2016年实施关井闭坑,健康医疗、锂电池、纸业印务等项目正在调研之中,埠村煤矿还注资1000万成立了东辰共赢物业公司,承接保洁、绿化、大型酒店管理等13种类型的服务业务,企业的转型正在步步推进。两年后,一座集新材料、服务业为主业的新型产业集群将会在矿山的原址上拔地而起。
60年一甲子。经过了近60年的风云变幻,挖煤、卖煤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矿山会慢慢淡出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视野,显然埠村煤矿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路子,但这座矿山曾经的辉煌会永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韩瑜 弋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