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正经历着一个经营机制、战略定位、商业模式转变和调整的过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和来自海外投资的持续增长,国内企业传统的竞争概念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面对企业经营条件和竞争环境的剧烈变迁,我国企业正面临着一次深刻的管理创新与变革的考验。要适应以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企业经营和竞争环境的剧烈变迁,在管理创新与变革中培育企业的组织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企业竞争的实质
当人类经济活动进入了高度分工与合作的时代,市场经济机制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在市场的风浪中,当一个个新兴企业飞速成长的同时,一个个传统的商业巨人不断倒下;一些行业领军企业被后来者所淘汰,另一些则保持着基业常青。如此丰富的管理实践,为人们提供了难得的鲜活案例,吸引着企业管理者们不断地在回味历史、思考未来中探究其中的奥秘。
激烈的市场竞争展示了残酷往往又富有戏剧性的结果,如何把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其中,企业的业绩是首当其冲的。在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好坏和竞争结果时,企业业绩是导致结论的直接根据。追求业绩,提升业绩成为许多企业所孜孜追求的目标。围绕如何提高企业的业绩,占有和支配更多的要素资源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诚然,企业达到优良的业绩,必须拥有尽可能多的发展要素资源。但要素资源这只能表明业绩的静态状况,而不能表明影响业绩变化的内在原因。联系现实生活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曾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会将其占有的要素资源逐渐丧失殆尽,而另一些原不具备资源优势的企业却可以不断获取和积累要素资源最终形成竞争优势。显然把企业竞争力视为生产要素资源的机械性运动的结果,是无法说明竞争力形成的原因。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品的上市,给许多企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技术进步成为解释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大量的案例表明,技术本身并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由于技术进步、市场上产品的更新,使一些企业因此而被淘汰的同时,另一些企业却能渡过难关、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或后来居上。
事实上,市场竞争就像一座冰山,展示给我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浮出水面的部分,而决定竞争成败的更多本质的东西掩藏在水面下面而不为人们所注意。但业绩如同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以其中的六分之一展示了企业整体的辉煌。而支撑企业发展的更重要的六分之五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企业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决定着企业的业绩,企业竞争的实质是组织能力的竞争。
二、核心竞争力与组织能力
普拉哈拉德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思路。它把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从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和追求对这些表现形式的模仿,转向探讨决定外在形式的内在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钱德勒在对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析中,提出一国经济的发展更关键地取决于建设企业层次上的组织能力的观点,组织能力在企业竞争力形成中的深层次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组织体系中,企业间的竞争是组织能力的竞争。
目前,对企业组织能力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述,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概念界定。组织能力一词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利用系统的组织结构和流程、集成和运用组织成员的知识,保证系统动态地营造、适应和改善所处经营环境,有效地获取、集中、组合和重组原有资源产生新的资源结构,协调行为主体应对市场变化的战略性能力。组织能力包括硬能力和软能力。硬能力以组织内部的物质技术条件为基础;软能力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和组织结构以及组织中的人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高、中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对于发展组织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管理层的作用在于高效地协调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而缺乏这种协调只能导致涣散的行动,阻碍实现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收益潜力。组织能力可分为外在的组织能力,包括支撑组织能力的技术手段,可以明示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外在的能力是可物化的,并易于传播的、复制的;内在的组织能力指不可物化的能力,包括组织积累的知识、行为惯例、认同感、默契和执行力,不能迅速的传播。上述这些能力结合起来是决定企业组织能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的行为是靠组织能力运转的,不同的组织能力集合会使企业产生不同的绩效,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组织能力,包含大量的企业特定的隐性知识,所以企业的组织能力难以复制、模仿。而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在企业内部运行的、由过程和位置所决定的高绩效的惯例,其演进的方向受路径依赖(包括递增的收益)和技术机会的影响。此外,由于价值、文化和组织经验等“软”资产的难以交易性,组织能力一般来说是无法买到的,只能在长期过程中被发展出来。
组织能力观认为,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孤立的存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技术带来的生产率的潜力只有通过企业内部的组织过程才能被实现。只有融入到企业组织之中,并与组织变革相互支撑,才能体现出价值。相同的技术在不同的组织中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技术的价值大小和重要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组织运动。
三、组织能力的培育
美国管理学家阿·德赫斯在《有生命的公司》一书中透露过一个秘密:在过去的20年里,《财富》杂志评选出的全球500强企业,平均寿命还不到50年,而那些存活下来的幸运者中,至少有45%的企业每10年会遭遇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这些企业能够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商业目标的同时,把公司的重点放在通过公司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建设来增强企业的组织能力。一个企业需要伴随着自身的成长,通过不断改善组织化程度来提高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通过组织中成员的行为来行使的。良好的组织能力,既需要有高素质的组织成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同时又需要组织成员在对组织目标高度认同基础上的一致化行为。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组织化程度偏弱。许多企业遇到的在创业阶段能够生存,而在成长阶段遭遇夭折的情况,就是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下的结果。工业文化的积累是改善我国企业组织能力的重要基础。组织化程度是与工业文化的积累密切相关的。我国的发展是在没有完全完成工业化过程的情况下,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我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一大手机用户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可以说我国已经把一只脚跨进信息化的时代,但同时还缺少工业化时代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但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农村人口仍占人口总数的大多数,工业文化的普及还达不到人口规模的一半。因此,不得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完成工业化时代遗留下来没有完成的任务。
在工业化时代围绕保证大规模生产的客观要求,通过解决规范管理问题发展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信息化时代,围绕保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特点,管理理论和实践更多地突出个性化特点。个性化管理是在继承了规范化管理的内涵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并不是对规范化管理的替代。与工业化国家的管理变革与创新活动相比,我国当前存在的明显不同之处是工业文明时代的管理文化的缺失。在缺少规范化管理的文化基础时,个性化管理是难以实施的。
组织能力的培育是一个组织学习与知识积累的过程。组织能力的培育、导入、学习、继承、发展。在组织能力培育方面,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企业自身的积累相对还是不成熟的,国外企业是在成熟中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发展中创立新的规则。我国企业是在接受原有规则的转变中适应新的规则,需要大量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