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永芹
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重庆机电集团如何把握世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集团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重庆机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玉祥给出了答案:学习与借鉴《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运用“互联网+”,加快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重庆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世界。
提前谋划,完善顶层设计
今年6月,国家工信部公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94个专项试点项目,机电集团可谓是重庆最大赢家——四个项目入选,占重庆上榜项目的半壁江山,可以说主动抢占了中国智能制造的制高点。
这四个项目分别是:重庆机电集团所属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齿轮智能制造装备标准化试验验证系统研究及建设》项目;重庆机器人有限公司的《长泰机器人智能工厂》项目;重庆机电控股集团铸造有限公司的《铸铁缸体缸盖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重庆盟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移动终端主板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
有专家认为,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推动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主攻方向。
机电集团为何一举有4个项目入选智能制造“国家队”?显然,这与机电集团未雨绸缪、着眼长远规划、抓住机遇展开顶层设计分不开。
今年5月,当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时,当众多企业被德国“工业4.0”战略等《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高大上概念搞得一头雾水时,重庆机电集团经过近1年时间深入调研、潜心撰写的《机电集团2015-2020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也同步出台。
这个产业规划可谓既“高大上”,又“接地气”:“高大上”指既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还按照《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接地气”,指它结合《重庆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及机电集团产业发展转型等综合考量内容。
原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开始萎缩,下行压力显现。加上德国工业4.0战略发布,机电集团领导层敏锐发现,经济新常态下,原来靠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集团已经显现出投资与效益不匹配的现象和问题。
“对经济新常态,应该有新思路,需提早谋划,主动调整转型。”王玉祥称。
2014年,机电集团启动了《2015-2020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规划的制定,学习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国家发改委《中国制造2025》征求意见内容,以及结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精神。机电集团通过多次细化和调整,最终形成与《中国制造2025》相匹配的“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确定机电集团着重发展高端及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产业、交通运输装备、基础制造与材料与现代制造服务等五大新兴产业板块。
探索国企改革,制定一策一制
截至去年8月,机电集团旗下的重庆华浩冶炼有限公司(重庆有研重冶新材料有限公司前身)年经营收入3亿元,亏损高达6200万元。
之后,仅5个月时间,公司就实现扭亏为盈,利润达300万元。今年,公司利润有望达到1000万元。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重庆华浩冶炼有限公司在如此短的时间,实现华丽转身?
王玉祥称,是强强联合,通过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了其内在活力。
原来,长期以来,生产有色金属粉末的重庆华浩冶炼有限公司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下属有研粉末新材料(北京)有限公司,作为市场的龙头企业,为抢占市场,互相杀价,导致两败俱伤。
这,只是机电集团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机电集团通过深入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将旗下147户直属企业分为四类:战略发展类、改革调整类、战略退出类和培育类。
战略发展类: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具有优势,是集团利润来源或增长点,为此提炼出“9+1”重点发展的企业。包括重庆机床、鸽牌、重通、水泵、水轮、长江轴承等企业,采取资源向其集中的举措,促其加快发展。
改革调整类:有一定市场,有一定技术含量,但竞争力较弱,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经营效益处于盈亏边缘。对策是优化股权、产业、组织及法人治理结构,改变机制;采取引资合作、管理层持股、股权多元化、资源整合等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战略退出类:与集团发展战略不匹配,无核心产品、无投资回报,亏损严重,扭亏无望。对这类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出售、清算关闭、破产等方式退出,消灭机电集团的亏损源、止住“出血点”。
培育类:就是增量部分,增大投资,增加股权投资收益,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重庆市要培育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实施改革时,不能为了混而混,也不能为了改而改。”机电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哪些企业可以混、混多少、怎么混等问题,相关议题,他们都进行了反复调研讨论。
营造创造创新氛围,加大创新投入
2014年,集团全年新产品产值率达48.2%,全年开发重点新产品187项,完成市级新产品鉴定38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利润同比增长19%。2014年,新申报专利达496项,新获授权达440项,集团累计获得授权达2145项。
亮丽的成绩单,与重庆机电集团营造的创新制度环境和氛围分不开。
目前,机电集团旗下既有全球知名的合资企业,如重庆康明斯、重庆机床集团霍洛伊德(HPR)公司,也有本土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制造企业,如水轮、水泵、重通、綦齿等企业。同时,还有海外并购、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品牌等。
但在王玉祥看来,集团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仍偏少,新产品开发速度与市场需求差距仍较大,仍面临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要解决集团“未来无米下锅”的困境,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而创新关键是提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为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力,机电集团提出走自主研发、联合开发、引进吸收、消化再提升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这,首先需要在集团内部营造创新的环境。
第一步,2014年,机电集团召开成立多年来的首届科技进步大会,提出打造创新型产业集团,建立起集团科技创新考核激励新机制,并拿出百万元表彰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
今年重庆机电集团又召开了第二届技术进步推进大会,推出技术创新的20项重点项目,将这些项目落实到每个企业和管理团队,并与企业签署技术创新责任状。同时,提出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争今年研发费用达到主营收入的2.5%。
第二步,在创新管理方面,机电集团确定2014年为“管理提升年”,2015年为“管理强化年”。同时提出“外抓市场、内抓管理”,在营销、财务、运行、质量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创新管理模式。
同时,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体系。机电集团提出,在已有重庆机床和重通集团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水泵、长轴、水轮、鸽牌等技术中心,使之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英国曼彻斯特设立重庆机电欧洲创新中心和重庆机床&PTG欧洲机床研发中心,构建24小时全球研发格局、零距离对接世界先进技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王玉祥表示。
“扁平化”管理的核心是,缩短管理链条。就是分局的决策层直接管理到作业层,促使生产指挥一步到位,减少中...
灵活的高度本土化机制成就了三洋商用事业在大连的成功。三洋电机商用事业在中国共建有16家合资合作公司,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