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学术大家首推张培刚,他是从“将军县”——红安走出的经济学大师。1947年,张培刚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大卫·威尔士奖”,该文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以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为主题的专著,并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上提出许多独到而精辟合理的观点,后该文被收入《哈佛经济丛书》,这本书使他斐声于西文经济学界,也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早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经济学家,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1989年,张培刚写的《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一文,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第二次创新,“发展经济学之父”名至实归,也使张培刚成为中国经济学家在全球经济学界的创新典范。
王亚南首次全译《资本论》,和郭大力用10年心血,克服重重困难,于1938年出版马克思伟大著作《资本论》三大卷全译本,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在中国系统传播的里程碑。他与其子王洛林同为经济学家,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父子经济学家”。
刘再兴作为知名生产力布局专家,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熊映梧始终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潮头,进行不断的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创新,是我国生产力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蒋硕杰是首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华人经济学家(1982年)。
可以看出,创新是鄂籍经济学家的学术追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杰出人物介绍】
张培刚1934年武汉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34年毕业后即被选送到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1941年考取清华庚款留美公费生;1941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并于一年后转入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经济学学位,1943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哈佛期间,师从熊彼特、张伯伦、布莱克、汉森、厄谢尔、哈伯勒等大师,深入学习和研究当时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1946年张培刚回国,担任母校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1949年再次回国,继续在武汉大学经济系担任系主任;1951年秋至次年夏在北京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53年调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任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文革结束后,张培刚在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成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主要作者:《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粮食问题》、《浙江省粮食之运销》、《农业与工业化》、《新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张培刚选集》等。
王亚南(1901—1969)生于湖北省黄岗县。王亚南原本修教育,1923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北伐军。大革命失败后,王亚南流落杭州,结识了郭大力。1932年,两人合译的李嘉图的《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问世。翻译这本西方古典经济学经典使他们一举成名。当时郭大力26岁,王亚南30岁。1935年王亚南与郭大力正式着手翻译《资本论》。1938年《资本论》三卷全译本由读书生活书店出版。1945年,王亚南出任厦门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法学院院长。不久厦大成为当时中国“东南学运的民主堡垒”,王亚南是其中的主将。1950年,王亚南被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时,他当选为学部委员、常委。王亚南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王亚南文集》五大卷,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教育家所走过的道路,他是一位译著丰富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首次全译《资本论》三大卷;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的开拓者之一;关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的理论研究;首倡“中国经济学”概念。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概括王亚南的两大成就:“一是翻译《资本论》和以此为武器研究中国;二是为厦门大学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熊映梧,湖北松滋人。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进入华北大学学习;1956—1957年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师资班学习;1962—1968年到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研究班进修;1978年评定为黑龙江大学经济学副教授;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荣获“国家级有突破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历任黑龙江大学经济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兼经济学院院长,黑龙江省经济学会第四届会长兼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等。主要著作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生产力经济学概论》、《理论经济学若干问题》、《生产力经济学原理》等。
陈栋生1935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市,著名区域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先后承担、主持了《“七五”和后十年(1990—2000年)中国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九十年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等国家重大课题和一系列地区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撰写和主编了《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十余部学术著作。
刘再兴,1926年生,湖北新洲县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经济地理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产业发展规划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他于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长期从事经济地理、生产布局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1955年开始侧重于中国工业布局研究,1980年开始又侧重于研究区域经济、国土规划。他先后出版了《中国工业布局学》、《中国经济地理概论》、《生产布局学原理》、《区域经济学》、《黄土高原地区工业发展与工矿区、城市合理布局》等著作。
张晓山生于1947年10月27日。原籍湖北蕲春。是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胡风先生之子。1979年9月—198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研究生,1982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1993年任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任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系博士生导师,1997年1月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5月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生院农业经济博士生导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著作:《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年》、《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等。
贾康于1954年7月出生。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北京经济学院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年入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5—1998年于财政部科研所完成在职研究生学习,获博士学位。1985年至今在财政部科研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所副所长、所长。现任民间智库——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财政本质与财政调控》、《转轨时代的执著探索——贾康财经文萃》、《财政与发展》、《转轨中的财政制度变革》、《中国财政50年》、《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时期中国金融改革与风险防范》、《世界贸易组织与财税政策》、《地方财政问题研究》、《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研究》、《我国住房改革与住房保障研究》等。
★附:鄂籍经济学家名单(排名不分前后)
黄松龄(1898—1972)
王亚南(1901—1969)
戴世光(1908—1999)
张培刚(1913—2011)
汪敬虞(1917—2012)
蒋硕杰(1918—1993)
刘再兴(1926—)
熊映梧(1929—2003)
万典武(1921—)
刘光杰(1930—)
陈栋生(1935—)
王洛林(1938—)
李善同(1944—)
张晓山(1947—)
汪同三(1948—)
贾 康(1954—)
钟朋荣(1954—)
辜胜阻(1956—)
田国强(1956—)
范恒山(1957—)
左小蕾(1957—)
胡必亮(1961—)
余 斌(1964—)
巴曙松(1969—)
“扁平化”管理的核心是,缩短管理链条。就是分局的决策层直接管理到作业层,促使生产指挥一步到位,减少中...
灵活的高度本土化机制成就了三洋商用事业在大连的成功。三洋电机商用事业在中国共建有16家合资合作公司,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