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以科技创新打造生态经济

企业报道  2015-08-18 18:07:20 阅读:
核心提示:蓝莓,又称蓝浆果,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当今世界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其人工栽培距今还不到100年历史。因其具有保护视力、醒脑、美容、抑制癌症等作用,在国际市场上需求量非常大。全世界已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商业化栽培。

  ——贵州省蓝莓产业迅猛发展之秘(上)

  ■ 本报财经记者 邹元春

●贵州科学院聂飞研究员(中)、廖优江高级工程师(右)、王平红工程师(左)认真研究蓝莓组培技术

●贵州科学院聂飞研究员(中)、廖优江高级工程师(右)、王平红工程师(左)认真研究蓝莓组培技术

  蓝莓,又称蓝浆果,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当今世界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其人工栽培距今还不到100年历史。因其具有保护视力、醒脑、美容、抑制癌症等作用,在国际市场上需求量非常大。全世界已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商业化栽培。

  目前在贵州省9个地级行政区,88个县中66个县区市都在种植蓝莓。其中黔东南自治州是西南三省种植蓝莓最早、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种植规模超过10万亩,初投产面积近4万亩,年产量已超过1.6万吨,产值5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30亿元,部分产品通过深加工,实现增值20亿元,还带动观光旅游、运输、包装等各业发展,蓝莓产业链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在贵州,蓝莓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一产业的迅猛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打造生态经济”的发展之路,已成为贵州人放眼世界的新创举。剖析其中发展轨迹,又能为人们带来怎样的启示与思考呢?

  “三件创新”夯实发展基础

  在全球蓝莓种植版图里,主要蓝莓品种均来自北美,其中美国品种占90%以上。中国也不例外,所有品种均为国外引进。因此,造成国内优良品种资源匮乏,产业发展困难重重。特别是对于贵州省蓝莓产业来说初创时期更是如此。

  品种、种苗与产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是产业成败的前提。没有品种和种苗,产业发展无从谈起。那么,如何解决三者之间的矛盾呢?

  第一件创新,攻关品种资源。为了解决蓝莓产业发展急需的品种资源问题,自2000年引种蓝莓以来,贵州科学院、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聂飞,带领贵州科研团队针对贵州省不同气候、不同生态环境下筛选品种与种植试验。把筛选出的品种拿到不同地区去进行适应种植与技术创新,陆续筛选出一批适合贵州山地、土壤和生态环境种植的蓝莓品种,为贵州省蓝莓种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到2014年止,贵州省已引入蓝莓4大类80多个品种,经过反复筛选与试种,已筛选出适合于贵州气候、合于各地区土壤生态环境,且蓝莓口感与外观质量较好,适合消费者需要的品种20多个。为贵州省的蓝莓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件创新,攻关快繁技术。如果说品种资源发展是贵州蓝莓产业迈出的关键一步的话,那么,快繁技术的科技创新就是贵州蓝莓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据法国国立农业科学院从事树莓、蓝莓研究30多年的老专家郎丹研究员2006年在贵州麻江蓝莓繁育基地介绍,在蓝莓商业性栽培之初,蓝莓扦插,尤其是兔眼类蓝莓的扦插,在国际国内鲜有成功之例。2004年,聂教授的“扦插育苗快繁技术”研究在一个小窝棚里拉开帷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专家们吃住在基地,反复进行文献检索,反复进行试验与创新,攻克了无数个技术难题。2005年的一天,当聂教授扒开窝棚里的泥土,眼前一亮,扦插种苗终于生根了。蓝莓批量扦插繁殖成功为人们带来了贵州省蓝莓产业快速发展的希望。此后,贵州蓝莓产业在这一基础上又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蓝莓育苗集成技术研究、解决了半木质化软枝扦插育苗技术、不同季节蓝莓扦插技术、组培快繁技术、组培苗瓶外生根技术等多个难题,最终获得了“成活率高,且幼苗根系发达”的快繁育苗技术。这一科技创新繁殖速度快,成批量、成活率高,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苗木。可以说它是中国蓝莓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一场革命。贵州科学院蓝莓团队核心成员、蓝莓种质资源与繁育专家文光琴工程师亲历了这终身难忘的创新岁月,此外由她牵头组织实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把蓝莓繁殖从软枝扦插发展到组培快繁,实现了科技创新质的飞跃。

  不仅如此,它还是贵州省蓝莓产业获得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种苗快繁技术。这一科研成果赢得了欧美等多国著名蓝莓专家的赞誉,国内专家和客商也纷纷前来考察学习。

  第三件创新,攻关高效种植。据有关学术资料记载,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了蓝莓加工品种专用化、原料基地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与设备高新化等特点,产业化经营水平越来越高。

  然而,在贵州省一切要从零开始,一切都要在摸索中前进。这就是贵州蓝莓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现实。

  蓝莓种植不仅要求土壤酸性,而且要求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但是,在贵州省蓝莓种植多数布局在松林采伐迹地、荒地、坡耕地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地块。虽然蓝莓品质生态安全,但产量较低。据调查,许多5年以上进入丰果期蓝莓基地亩产量只有300公斤至500公斤。但又如何提高蓝莓产量呢?

●贵州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的生态蓝莓园

●贵州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的生态蓝莓园

  15年来,贵州科学院聂飞教授带领的课题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 从科技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与研究,如:不同蓝莓种类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土壤pH值的调节研究、不同蓝莓品种有机肥施肥研究、蓝莓整形修剪研究与蓝莓疏花疏果研究等,这些研究解决了蓝莓种植中一系列技术难题,获得了国内领先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成果,为贵州省发展蓝莓产业高产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现有种植基地给产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科技示范作用。

  在技术执行上,为了提升蓝莓产量,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等蓝莓种植地区,还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大连、青岛、黑龙江、吉林等地考察和学习,同时,结合该州实际情况与省科学院、凯里学院、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州林科所共同探讨适合该州的蓝莓种植。根据不同园区的情况创新了《山地蓝莓高效栽培技术》、《兔眼蓝莓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等多个技术学习资料,为蓝莓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科研突破与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使贵州省蓝莓产业近几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在贵州蓝莓亩产已实现800公斤/亩以上,示范基地达1000公斤/亩以上,远远高于我国蓝莓种植起步较早的东北地区。

  15年来贵州省蓝莓产业的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蓝浆果引种试验研究”获2004年黔东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蓝浆果(蓝莓)引种繁殖及丰产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获2006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蓝莓种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获2006年黔东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蓝浆果品种资源搜集和种苗繁育技术研究”获2010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科研成果都为贵州省蓝莓产业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仅黔东南自治州已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蓝莓基地23家,认证面积达2万多亩。

  多点联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长势良好的贵州瑞蓝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快繁育苗大棚

●长势良好的贵州瑞蓝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快繁育苗大棚

  据记者调查,贵州省大部分蓝莓种植与深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上国内大专院校没有把蓝莓的栽培与加工列入教学名录。因此,蓝莓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现象非常突出。

  那么,贵州是如何解决产业发展与人才奇缺矛盾的呢?

  贵州省蓝莓产业的另一大创新举措,就是建立“贵州蓝莓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多点联动的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以贵州科学院为支撑,其主体力量是省、州、县科技特派员团队,联合科技型企业和科技示范大户,围绕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建设,贵州省科技特派员“百千万”工程蓝莓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进一步做大贵州蓝莓产业。

  可以说这个体系是贵州蓝莓产业迅猛发展的推进器与主要力量之一。早在2010年贵州科学院时任院长、现贵州省副省长何力和贵州科学院党委书记高贵龙就如何培养贵州蓝莓产业科技支撑人才团队问题取得共识,从院自有资金中安排50万元用于蓝莓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与此同时贵州省科技厅也将“蓝莓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和各级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列为省级人才团队培养目标。在产业发展中,以贵州科学院蓝莓产业创新人才团队为主导,将全省各地区蓝莓科研资源、种植企业和农户整合到一起,把先进的蓝莓种植技术、科研成果、管理方式应用到种植过程中,使科技创新转化成蓝莓种植企业与农户的生产力。

  贵州省蓝莓首席科技特派员、贵州科学院蓝莓团队领衔人、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聂飞就是一典型的例子。从2000年开始,聂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黔东南麻江县开展蓝莓引种驯化、繁育、栽培及深加工研究,经过15年研究试验与示范,蓝莓产量已达到1000公斤/亩。目前,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已从蓝莓育苗,鲜果采摘延伸到果汁、果酱、蓝莓红酒、蓝莓白兰地、蓝莓精油等加工领域。去年麻江县挂果的1.3万亩蓝莓幼龄树园产量达5000吨,产值约4.2亿多元。

  贵州省县级科技特派员、麻江县蓝莓协会会长向先金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向先金原是县发改局一名干部,2013年作为科技特派员之后,边学习边实践,帮助麻江如意龙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麻江蓝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恒道丹林农业科技开发公司进行技术创新,从施肥、植保,到标准化装置,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经先向金指导管理的三个蓝莓园总面积超过2850亩,每年生产的生态有机蓝莓亩产都稳定在500公斤以上,还帮助如意龙康公司建立了“蓝爵”品牌,蓝江农业公司打造了“蓝江园”品牌,产品销往江苏、浙江、广东、深圳,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麻江县还规定,机关干部作为科技特派员租用土地种植50亩以上蓝莓,留职留薪、待遇不变。因此,全县有20多位机关干部由此成为蓝莓产业科技特派员,投身全民创业。如今,科技特派员创业、农村合作社等已成为麻江县继企业投资、大户种植后兴起的又一种规模种植新模式。黔东南州蓝莓办主任黄绍海说,“科技特派员创业不仅便于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更有利于整合项目补助和贷款贴息等兴农措施的集中扶持,把蓝莓产业科技创新落到实处。”15年来,贵州省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体系在贵州蓝莓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了良好的科技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4年5月7日,贵州省蓝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成立,它将是贵州蓝莓科技创新又一个理程碑。据贵州科学院蓝莓团队核心成员、蓝莓有机栽培专家、联盟秘书长、廖优江高级工程师介绍,联盟以贵州科学院、贵州大学、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州瑞蓝果业科技发展公司、贵阳学院、凯里学院、黔东南州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州林科所等科研单位、高校和14家种植与加工企业为主体构架,把松散的科研资源变成紧密合作的科技创新。计划在10年间,开展蓝莓种质资源基地建设和优良育种技术应用,在不同地区开展多种类多品种栽培试验和高效栽培示范,加速智能化、信息化等新技术在有机蓝莓生产管理与蓝莓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推广,力争将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产量3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蓝莓深加工产值达到500 亿元以上,蓝莓产业链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

●欣欣向荣的贵州瑞蓝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蓝莓苗繁育场

●欣欣向荣的贵州瑞蓝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蓝莓苗繁育场

  面向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开发机制,拓展大健康产业

  从世界范围看,蓝莓产业的科技创新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蓝莓种植企业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正是依靠在蓝莓种植、采后处理上的科技创新与市场营销领域的领先优势,主导着全球蓝莓种植和深加工产品的价值链,显著提高了蓝莓资源配置效率,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伴随着全球蓝莓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贵州省蓝莓产业也开始不断地拉伸产业链条,他们针对国内消费需求,提供蓝莓深加工产品服务,构建面向市场的蓝莓产品开发机制。比如,适合提取花青素的蓝莓提取花青素,适合做药品的蓝莓做药品,适合做食品的蓝莓做食品,把蓝莓产业链条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延伸,既提升贵州省蓝莓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又解决蓝莓种植业的后顾之忧。

  贵州科学院是贵州省最早进入蓝莓产业的科研院所,贵州科学院党委书记高贵龙对记者说,“贵州科学院为贵州省蓝莓产业的科技创新与迅猛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近几年来,贵州科学院除了在蓝莓种植科技上精耕细作之外,还提出了三大科研领域与创新战略。

  ——首先是进军蓝莓医学领域。蓝莓花青素是纯天然的抗衰老的营养补充剂,据研究证明是当今人类发现最有效的抗氧化剂。在欧美国家,蓝莓花青素被称为“口服的皮肤化妆品”,营养皮肤,可增强皮肤免疫力。此外,花青素还可以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延缓脑神经衰老;增强心肺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预防老年痴呆的功能。

  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栽培优选的兔眼蓝莓优良品种花青素含量高达350mg/100g。因此,提取蓝莓花青素是贵州蓝莓产业主要科技创新项目之一。贵州科学院蓝莓团队核心成员、贵州省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贾强研究员早已牵头组织开展花青素提取等一系列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申请专利10余项,蓝莓花青素新产品即将面世,确保蓝莓产业链延伸。未来蓝莓花青素的研发将转化为生产力成为贵州省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与此同时,贵州省蓝莓产业与贵州医科大学合作,在我国著名肝病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博士生导师、程明亮教授所领衔的团队,开展了蓝莓对肝硬化和肝纤维化抑制机理的研究,从动物试验到人体临床试验,已取得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这一项目的成功,蓝莓产业将为人类身体健康再添巨大的贡献。如果贵州蓝莓成为新药创制的原料,产业链将进一步拉长,附加值将进一步提升,并依托蓝莓深加工形成从蓝莓饮料、果酒,到花青素胶囊、含片等系列食品的轻工产业集群。

  ——其次是进军蓝莓食品加工领域。近年来,蓝莓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提升了人们对蓝莓认知度,消费群体不断增大。以蓝莓酒为例,目前在美国年人均消费量为45立升,欧洲为38 立升,而我国仅为0.3立升。如果我国蓝莓酒年消费量达到世界人均水平,或者3亿城市人口的年人均消费量。我国蓝莓酒产业将会为社会带来千亿元的年产值。因此,贵州省蓝莓产业正在加快蓝莓系列酿酒技术研发。目前,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建立了蓝莓红酒研发中试生产基地,并引入民营资本2000万元,注册成立了贵州贵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步入产业化生产。从果酒到果汁、果酱、蓝莓红酒、蓝莓白兰地、蓝莓精油等加工领域,使贵州省的蓝莓酒和蓝莓食品在全国市场上占有半壁江山。贵州的蓝莓食品经过贵州理化分析测试研究院的质量检测,通过大数据食品云平台展现在全国市民面前。贵州科学院谭红院长说,“贵州食品安全云面对大健康,实现了市民对蓝莓食品的认知消费和放心消费”。

  ——第三是进军蓝莓美容护肤品领域。随着人们返璞归真正成为一种时尚,以纯天然动植物为主要特色的“绿色化妆品”将成为化妆品市场上的首选。蓝莓具有较好的保护视力、美容养颜、调节皮肤水分的作用。因此,贵州科学院从上海交通大学引进的博士后、现蓝莓团队骨干成员徐青副研究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蓝莓面膜、蓝莓眼霜、蓝莓面霜、蓝莓精华素等美容护肤产品。它的成功上市不仅能填补贵州蓝莓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空白,还有助于引领贵州蓝莓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以培育贵州农业的新优势与新动力。

  蓝莓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因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而深受人们关注和青睐。据悉,惠及贵州山区千家万户与广大民众健康的蓝莓产业,既是贵州大健康产业的支柱之一,也是贵州提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促进剂。蓝莓产品能给人们带来健康,蓝莓产业能给贵州山区群众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蓝莓产业聚集了农业、商业、轻化工、旅游、包装、运输、农资等多个行业领域,每个行业都凝结科技创新,都在不断涌现新的创新实体。据不完全统计,贵州从事蓝莓产业链上的经营实体已超过500家,其中农业、商业和轻化工方面,已超过300家。因此,贵州省何力副省长说,“未来五年,蓝莓产业必将成为贵州上千亿元以上的大产业”,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发展生态科技,创造绿色效益

  在贵州,蓝莓产业是一个“保护耕地”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高度统一,而产生“绿色效益“的产业,它正在提升贵州农业的增长方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有关资料介绍,贵州省土地总面积2.641 9亿亩,其中山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7%,中低产田土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82.14%。全省人均耕地不足0.74亩,低于全国人均1.5亩的水平。因此,贵州省是一个保护基本农田任务最重的省区之一。

  如何破解产业发展与用地之间的矛盾?南方首席蓝莓专家、贵州科学院研究员、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聂飞认为,“蓝莓产业发展要走生态科技之路,利用荒山荒坡种植蓝莓,把蓝莓产业打造成不与粮食和旱熟作物争地的节约用地型农业。此外,蓝莓属于杜鹃科植物,它还有非常好的净化空气的功能。蓝莓生长吸收肥水养分需要土壤中的真菌与其共生提供辅助,清洁无污染的土地才能有利于真菌生存,因此,利用科技创新、科学栽培可使蓝莓产业造福子孙后代。”

  围绕这一发展战略。15年来,贵州省蓝莓产业一手抓节约耕地的科技创新。他们把科技创新推进到荒山荒坡,在荒山荒坡搞科学研究,搞品种试验,搞高产栽培,搞低产林地种植高产蓝莓的技术创新。总之,蓝莓种在那里,科技创新就在那里开花结果,获得了一系列在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荒山荒坡与低产林地高产蓝莓的科技成果。把贵州蓝莓产业打造成了不与粮食和旱熟作物争地的节约用地型农业,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一手抓政策引导。仅以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为例,特别是近几年来,黔东南州各县为蓝莓产业快速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扶持引导政策。出台了《关于加快蓝莓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优化了全州蓝莓产业发展,争取中央财政精品水果项目、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农发项目、宁波对口帮扶项目资金及整合国土、水利、交通、供电等部门项目资金共1.4亿元,引导与支持蓝莓产业向荒山荒坡发展,专门补贴和奖励苗木、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等。这些政策落实,引导企业与农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节约了耕地,为子孙后代留足了一片发展空间。

  现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已建成5.6万亩蓝莓种植基地中,低产低效林地改造种植面积高达4.1万亩,退耕还林种植面积高达1.5万亩。据贵州省麻江县果品办副主任杨丰介绍,麻江蓝莓都种在山地和坡地上,比如在乌卡坪蓝莓循环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种植了1.1万亩蓝莓,2014年按产果2000吨计算,实现产值8000万元。它还感慨地说:“原来的荒山,现在都成了聚宝盆。”

  截至目前,贵州黔东南自治州利用荒山荒坡和低产林地种植蓝莓已达10余万亩,从业企业超过70家。预计到2018年全州种植面积将达20余万亩,基地投产后鲜果年产量将超过10万吨,产值200亿元。

  发挥生态功能,创造绿色效益。蓝莓不仅具有固土保水的功能,而且还具有非常好的净化功能与清洁空气的作用。据有关资料记载,杜鹃科植物还可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

  贵州省许多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土地瘠薄。这种自然条件虽然无污染,安全生态。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农作物的发展。因此,贵州蓝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从技术上选择具有耐干旱、耐高寒、耐贫瘠的蓝莓品种之外,还要选择长势旺、固土保水效果较好的品种。利用蓝莓丛生枝干矮小,但根系发达的特点,选择具有较强萌生能力和自我扩张繁殖很快的兔眼蓝莓品种进行种植。种一株三五年就能形成强大灌丛,地上枝条茂密,地下盘根错节,因此能够发挥有效的固土、保土与保水作用。

  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像蓝莓这类丛生灌木防风固土、抗病虫害的能力胜于其他树种,还具有保持水土方面的生态功能,有很强的更新复壮和自然修复能力。至今为止,在全省各地种植蓝莓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现象,发挥了蓝莓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贵州省蓝莓产业还与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相结合,有力配合了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对构筑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及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扩展趋势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改善了蓝莓种植地区的生态环境,使贵州省蓝莓产区的环境质量逐年提高,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黔东南州蓝莓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现任黔东南州常务副州长王贵告诉记者,黔东南是我国28个重点林区之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曾经给以木材为生计的山区林农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现在各地蓝莓产业拾遗补缺绿化了荒山荒坡,改造了低产低效林,发挥了较好的生态功能,对保护自然生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又使我们获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生态效益。

  贵州省蓝莓产业从麻江县起步,到现在全省范围内打造高端生态农业产业,从最初对40万元投入的质疑,到今天“千亿产业”的战略构想,贵州蓝莓产业正在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

更多专题
社会责任助推公司治理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或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尽的义务。是否承担...

心诚谋发展 志专展宏图

企业文化已成为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企业文化与管理的融合,特别是与企业愿景目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