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本是形容单身汉的“幸福生活”。如今,在郑州一家公司却有另一种新鲜演变———一个人参加工作,配偶和父母都有“工资”,这不是异想天开,而是该公司试行了一年的工资政策。该公司透露,为增加员工归属感,留住人才,他们正计划在2009年底前按员工工资20%的标准给所有员工家属发放亲情工资。
正方:发放亲情工资不失为好办法
舒圣祥:亲情工资是一种礼物文明
由于我们身处一个功利化情绪浓厚的时代,亲情工资遭受了很大的质疑。确实,在功利的视野里,增加出来的亲情工资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更多人则认为是逃税、避税的作秀。但是,我们应该反问一下:即便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足额发放工资就已经尽到义务,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地把一部分钱拿出来帮助员工去尽孝心呢?别忘了,这样操作肯定是需要成本的,而增进员工家庭的和睦在功利的视野里原本与企业无关。必须肯定的是,企业对员工用了真心,这就已经很难得。通过赠送亲情工资这份“礼物”,企业表达了对员工的感激,在让员工感到温暖的同时,也收获了员工反馈的“礼物”———对工作的激情和对企业的忠诚。
翟福琼:亲情工资也是生产力
不言而喻,“欢心”将会使员工的家人对该企业萌发亲近之情,亲近之情又会自然而然地促使家人对员工自觉不自觉地施之以“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家庭教育,进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朴素的感恩之情,再转化为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决心和实际行动。为了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关键之一。而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郑州这家公司的做法无疑值得借鉴。
反方:发放亲情工资未必是好办法
彭北异:企业留人不能靠花活
通过发亲情工资来留住员工的做法怎么看都有点一厢情愿的味道。一个企业要想留住员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首先要做的应当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处处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并努力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到在企业里“有价值、有奔头、有收获”,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他们才会愿意长期干下去。如果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没有发展前途,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看不到希望,企业即使玩再多诸如亲情工资之类的花活,讨得员工家人的欢心,最终也还是留不住人。
乔杉:亲情工资不能成为避税把戏
在现实中,有些单位年终福利较高,为逃避税收,往往让员工用亲友的名字代领。亲情工资似乎逃不了这种嫌疑。如果说我们对这种工资方式大唱赞歌,相关企业纷纷借鉴,那么,即使在以高薪著称的垄断企业,其员工可能也不必纳税或者只需纳很少的税。而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在个人收入调节税上的收入将大大下降。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力机械制造市场,西变公司展示了国有企业如何葆有市场活力的途径。
面对永坪炼油厂的发展历史,原石油部副部长焦力人曾将永坪炼油厂誉为“延安明珠”。2003年,焦力人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