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新制造理论探索与实战战略问题访管益忻教授
■ 栾大鹏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制造业的内涵随之扩大。现实表明,除传统加工物质的行业外,还有两个行业也应纳入制造业的范畴:一是加工信息的行业,这是指与宽带、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信息加工和处理有关的行业;二是加工价值观的行业,这即近些年来迅速崛起的文化创意产业。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制造业”已绝非原来的概念,这是涵盖了“三个加工”的“大制造业”。不仅如此,问题的关键性还在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化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企业生产经营基础,日益使边际成本下降、交易成本几乎趋近于零,社会分工更趋多元化等等,以致整个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架构发生了空前深刻的大变革。管益忻教授提出,迈向未来之“大制造”业之运行与战略发展,应抓住如下几个要点。
管益忻:颠覆传统思维 开辟大制造新时代
颠覆过去的“两无”经济假设。管教授认为,既往的经济是“两无”经济:第一是没有头脑,就是不讲价值观层面的事情,也就更谈不上关于价值观的“加工”了;第二是无“信息制造”,这与古典经济学时期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不无关联,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动漫等文创产业的大繁荣,信息制造、价值观行业的发展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两无”假设与现实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出来。
颠覆物质稀缺的资源观。西方经济学最为关键的理论支柱之一,就是资源是稀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方经济理论之所以能够形成,完全是建立在资源稀缺这一假设上。管教授提出信息产业化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基本格局。因为信息存在有无数的空间、无限的纬度、难以估算的海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资源是永不枯竭的。这一“第二资源”,注定将对传统“资源稀缺”这一假设形成挑战。
颠覆效率唯一的思维定势。只讲效率不讲价值理念的经济学至今仍严重地束缚着我们的视野,导致经济发展过度追求物质财富。近年来,虽然同时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渐受重视,但管教授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未来随着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发展,正大幅度拓展着人们的思维空间,唯其如此必将形成以人文价值为主导、以信息价值为主体、以物质价值为载体的这样一个大的理念与实务架构。
颠覆单一物质加工业产业链。管教授指出,多年来囿于“单一”物质加工之思维藩篱,人们对于信息加工业的产业链定位,一直是模糊和含混不清的,往往是将信息加工行业与三次产业从横向进行匹配,更多将其作为三次产业的附属。如果我们从信息加工业制造业的角度看,那就会发现,信息加工贯穿微观、中观和宏观所有层面,以至其所有链条节点。因此关于信息加工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也应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进行界定。三个基本定位是:一个是企业层面的价值链,这大致与通常说的物质化产业链想通;二是中观层面,这是产业园、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三是国家层面的产业链,或者全球化的产业链,即同时关照到国家产业政策及其在全球化信息加工产业链中的定位。
颠覆既往核心竞争力打造机制。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如何实现从OEM到OBM过渡,管教授提出,关键是要看在信息加工、价值观加工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以及生产出了哪些具有原创性的信息、价值产品。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未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更要注重于解决消费者满意度、忠诚度、美誉度等决定企业以至整个经济发展命运的这一“软三度”。
颠覆传统的“营销”观。管教授是主张“营消”的(企业要经营消费者的消费生活)。他说:生产的完成在于用户的消费,而不在于企业的销售。准确抓住消费者的原始生态的消费信息,进而将企业的生产信息与用户的需求信息无缝对接,并通过企(业)用(户)间的无数次沟通和互动,增强“粘合度”,真正实现相互间的“零距离”“无缝隙”对接,使用户通过产品价值实现,体现到O(用户价值追求)2(交易)O(用户价值实现)的魅力。这里的关键在于用户成为企(业)客(户)价值链的中心一环,二者借助信息实现高度融合。
颠覆传统的“加工”观。管教授指出,新型的“大制造”业亟需人本素质的更新换代。在从加工物质为主向加工信息为主的过渡中,在以物质产业化能力为主向以思维产业化能力为主的过渡中,未来的制造业企业的工艺流程、产品品质,将更加注重强调匠人精神、匠人素质和工人的技术资产。这一方面可以说我们多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也吃过不少亏。我们的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变强这样一个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平移过程,实则为根本提高加工信息、思维之变革。而这也必须对我们的教育体系、教育体制变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颠覆价值缺失品牌观。传统制造业突出的一个路径依赖停留在物质层面,品牌建设往往难达预期效果。管教授在指出这一习惯性思维后说,从企业设计到产品生产,真正价值高低以至价值有无必需用户价值体验说了算。随着消费、大众需求的日益碎片化、个性化、多元化,如何以用户千变万化生活需求信息为导向动态柔性地定位品牌发展规划,是一个非常需要亟待深入再探讨的课题。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力机械制造市场,西变公司展示了国有企业如何葆有市场活力的途径。
面对永坪炼油厂的发展历史,原石油部副部长焦力人曾将永坪炼油厂誉为“延安明珠”。2003年,焦力人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