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污染企业的风险转移

企业报道  2015-09-07 09:17:38 阅读:

  污染企业正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再向贫困地区一步步迁移。

  “这里不像东部地区和山西那样查得厉害,但好日子也不长。现在上边也开始催我关闭工厂,今年我的一个朋友就把这里的一个小铁厂转到甘肃酒泉去了。”来自内蒙古清水河县城关镇的一位小型炼铁厂老板对记者说。

  这是一家从山西大同淘汰迁移过来的企业,墙上赫然挂着清水河县城关镇人民政府授予的“2006年度经济建设贡献奖”奖牌。

  资料显示,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吸纳了不少污染企业。在部分地区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情况下,一些污染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继续生产。伴随着污染源在地区间的流动和蔓延,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的成本和风险正被急剧放大。

  污染转移线路图

  在迁移的过程中,即使是千夫所指的污染企业也有可能受到热情洋溢的拥抱。

  在江苏省无锡市,因太湖蓝藻暴发导致供水危机,政府决定在两年内关闭规模以下的化工企业772家,一批“小电镀”、“小印染”、“小钢铁”、“小水泥”等污染企业也被列入关停名单,预计今年内关停企业将逾千家。消息传出,大批招商引资团队即从全国各地汹涌而来。

  “在消息传出后的10多天里,每天都有两三个外地的招商引资团队找我索要被关闭企业的名单。近的来自苏北,远的来自东北、四川、江西,大都是以乡镇组团,也有部分来自县区或地市所办的工业园区。”无锡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合作与产业处处长张青说。

  事实上,沿海发达地区近年来日益感受到了来自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紧缺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因此不得不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腾笼换鸟”将低端产业转移出去,再置换成高端产业。而中西部地区正在“找项目求发展”,正好承接东部转移过来的产业。

  据专家介绍,污染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沿海污染企业直接搬迁进入中西部地区;二是在高污染产业被淘汰之后,一些沿海企业为延续产业链在中西部物色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由这些“合作企业”在当地完成污染较重的生产环节。

  一位从东部迁入江西的企业老板坦言,进入江西不仅是考虑到当地土地和劳动力便宜,更主要的是考虑到在农村地区排污成本几乎为零。

  专家指出,要素紧缺导致的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不同区域的优势互补,具有合理性,但一些污染企业混迹于产业转移的队伍中进入中西部,其目的在于规避政府部门的环境管制,它们的迁移会在中国地图上画出一条向中西部蔓延的污染带。

  经济与环保风险放大

  向中西部迁移的污染企业其实并不一定能规避成本压力。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这些企业乍看起来躲过了环保制裁,当前又可以继续生产、赚钱,但“好景”长不了。

  “我们已经作了痛苦抉择,关闭的工厂大都转移了。我们在整治环境的时候,其他地方却来招商,甚至带着土地部门现场办公。我们刚刚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其他地方的污染却又开始了。”一个发达地区的市委书记对记者说。

  这位市委书记认为,环境保护应该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规划,“我们已经付出代价,交了昂贵的学费,现在好不容易缓过来,其他地方真的不能再走我们的老路了。”

  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污染企业转移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是双输的。“一些地方政府只看眼前利益引入污染企业,背后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就是当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环境容量必然也不允许污染企业的存在。到那时再关停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这样的企业不可能持续发展,当地经济也无法靠这样的企业支撑;而对企业来讲,你的每次迁移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固定成本,而且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你的工艺必定淘汰,而迁来的设备就成了一堆废铁。与其说花钱搬迁,不如花钱整治,成为清洁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夏光说。

  夏光也承认,国家制定政策时要考虑的是全国的普遍情况,所以有些政策略显宽松,而各地根据自己情况制定的门槛就不同了,“像无锡太湖由于容量小而禁止的产业在其他地区按目前国家政策还可生产,所以才有了污染转移。但国家的产业政策是要逐步趋严的,千万不可侥幸,以避免未来巨大的风险”。

更多专题
西变自主创新强企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力机械制造市场,西变公司展示了国有企业如何葆有市场活力的途径。

塑老字号品牌打造“精品永炼”

面对永坪炼油厂的发展历史,原石油部副部长焦力人曾将永坪炼油厂誉为“延安明珠”。2003年,焦力人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