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创新,我们一贯是强调“新、奇、特”的。很多时候也就各自为政,习惯性地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天地里,隐藏着自己的创新,生怕别人偷窥到你的创新成果,而拒绝和别人分享。
其实单打独斗的创新永远只能是孤芳自赏,既限制了自己的眼界,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而一个好的创新系统,是拒绝各自为政的。它恰恰需要一个紧密联系、无障碍沟通的状态。
《环球时报》在2006年2月24日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长艾米·古特曼女士进行了独家采访。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是美国的第一所大学,作为常春藤盟校之一,它拥有辉煌的历史。
在采访中,艾米·古特曼表示:
“创新是宾大的根本。我们最近提出了提升宾大的创新战略计划。我们要吸引并留住全世界最好的教授和最好的学生。为宾大挖到世界级的教授是校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为此宾大将做三件大事:①敞开校门,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让所有贫穷的优秀学生都能在宾大读书;②知识集成,新聘教授必须在两个学院和系任职,促进艺术、科学和职业学院的合作;③走向世界,宾大将加强与临近社区、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合作,同时将强化自己的全球化联系网络。”
2005年6月9日联想与宾大共同宣布,双方已经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将在多方面进行合作。ThinkPad笔记本电脑和ThinkCentre台式机电脑将作为宾大校园技术推广计划的组成部分,进一步巩固宾大在技术创新方面长期以来的领导地位。
宾大执行副校长Craig Carnaroli表示:
“对宾大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它首次涵盖了校内各个用户群体。
与联想达成的这项购买协议,不仅包含了宾大各院系及医疗系统,还让在校学生、教职员工乃至校友也都享受到了优惠。
作为第一款全电子数学计算机的诞生地,宾大将坚持其对技术创新的不倦追求。此次联想将向我们提供最好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从而大大提高我们的生产力。这次合作将为宾大社区带来新的兴奋点。”
其实联想与宾大的合作,只是强强联合的一种方式而已。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不同的方式推动这种强强合作。
如芬兰,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建立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其突出特点是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三位一体。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汇集了高精尖人才的三个方面,大家不是自顾埋头苦干、各自为政,而是能够紧密合作,强强联手。
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及时打入企业,从而加快了科技成果向新产品和服务的转化。
政府的大力扶持激发了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更多投入,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据统计,在芬兰约一半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有合作项目,比例大大高于欧洲其他国家。
这样做的好处还有,不仅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资金,而且各方面拿出了自己的优势,将所有力量都联合起来,从而得到了最大的成果。
2006年1月9日新华社东京电: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依靠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早已成为日本全社会的共识。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每年新增专利近20万件,新增专利数连续十多年高居全球前三甲,以政府为主导,学术机构和企业为主体的日本自主创新体系可谓硕果累累。”
一个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首先需要正确的战略导向和法律保障。日本是世界公认的技术大国,尽管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并非世界第一,但日本却能够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变为最新的产品投入到全球市场。
这与日本“产、官、学”紧密结合相关。它是一种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大学强大的科研队伍和企业的经济实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增强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机制。
“产”利用的是大公司的经济实力和产业优势,“官”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扶持,“学”则是依靠日本大学等机构的力量。
这些做法也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只有冲破各个领域、各个单位之间的壁垒,才会有最大的“集合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力机械制造市场,西变公司展示了国有企业如何葆有市场活力的途径。
面对永坪炼油厂的发展历史,原石油部副部长焦力人曾将永坪炼油厂誉为“延安明珠”。2003年,焦力人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