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蒋坛军 资深管理顾问
按照日本工业标准协会的定义,故障即“对象(系统、机器、零件等)丧失规定的功能”。
中岛清一将故障分为三类:功能停止型、功能下降型、潜在故障。前两类故障的表征有龟裂、变形、脱落、磨损、泄漏、腐蚀、烧焦、异响等;而第三类(潜在故障),即很难发现其明显表征,在某一时候却会比较突然地导致设备的功能丧失。
故障可能会造成或轻或重、或直接或间接的多种后果:停产、工件品质不良、人身危害、环境污染、成本增高等。例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因故障而爆炸,不但给前苏联和周边国家造成了多方面的惨重损失,而且在整个人类历史留下了浓重而久远的阴影。
就故障原因、实现零故障的方向,日本设备维护协会曾系统地进行了归纳,本文现予以简介。
设备故障原因主要有五:基本条件不完备;未遵守使用条件;忽视劣化;设计与制造设备的缺陷;人员技巧欠佳(注意它们有时存在相互交集)。
1)基本条件不完备:即设备缺乏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清扫、润滑、螺栓紧固。在故障频发的设备密集型企业,往往可以看到如此的景象:设备被灰尘覆盖、锈迹斑斑;运动部位(轴承、齿轮等)因缺乏润滑而吱吱作响、损坏;螺栓有明显松动、摇晃、响声。
2)未遵守使用条件:即规定的设备使用条件未得到遵守。例如:电流、电压、速度、温度、湿度、流量等使用条件,不在规定范围内。
3)忽视劣化:劣化分自然劣化、强制劣化。“忽视劣化”包括两层意识:一是强制劣化;二是对劣化随之任之。
强制劣化,例如:对只宜在室内环境放置的设备,在闲置时未进行封装保护,予以露天放置,导致设备腐蚀加速而损坏;在五金冲压厂,较多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即使用超过冲床吨位上限的模具进行生产。
对劣化随之任之,例如:不利用点检或状态监测等手段去探测劣化;即便肉眼都可看到的明显劣化症状,仍随之任之不采取任何改善措施;未仔细找出故障的根本原因,只是敷衍了事地采取改善措施,导致同一故障在同一设备反复发生;所采取的改善措施也未水平展开,导致相同故障在同类其他设备上突然发生;对远未达到设计寿命而报废的设备,从不分析其报废原因、也不采取纠正措施等。
4)设计与制造设备的缺陷:即在设计、制造设备的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设备的使用要求(即存在“与生俱来的毛病”),导致设备在使用中故障不断、甚至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因麦道对DC-10舱门的设计缺陷,直接导致了机乘346人全部罹难的“土耳其航空981号航班事故”,该设计缺陷甚至被媒体称为“致命设计”。
5)人员技巧欠佳:维修与保养人员、操作人员的错误作业、或其作业存在不足。例如:因为缺乏维修指导书,维修人员不能正确地装拆,继而导致设备无法工作;因为对过载保护原理的不了解,在设备过载保护装置失效时,操作人员仍进行生产,继而导致设备的更严重损坏。
追求零故障,必须全面识别设备一生中可能产生故障的环节,然后实施行之有效的维修策略。维修策略可粗分为事后维修(不坏不修,坏了才修)、定期维修、状态维修。其选取原则如下:
1)事后维修(BM,Breakdown Maintenance):设备使用率不高;故障损失轻微;无连锁损坏;备件供应迅速;维修较为便捷等。
2)定期维修(TBM,Time-Based Maintenance):故障损失较大;维修较为复杂;故障发生时机规律较清晰;不具备实施状态监测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等。
3)状态维修(CBM,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故障损失较大;维修较为复杂;故障发生时机规律不够清晰;具备实施状态监测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等。
更具体地讲,通过消除五大类故障原因而实现零故障的方向有:基本条件的整备;使用条件的遵守;劣化复原;设备设计与制造缺陷的对策;人员技能的提高。
1)基本条件的整备:清扫;消除脏污源头;按规定实施润滑;把螺栓紧固;把螺栓松动予以目视化;消除螺栓松动的原因等。
2)使用条件的遵守:设备操作方法的标准化、可视化;过载操作保护装的增配;针对不当操作实施防呆措施;改进设备的极限承受能力;按规定提供设备所需的使用环境(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加强前期选型的管理,确保挑选可满足自身使用条件的设备等。
3)劣化复原:计算设备部位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制定和实施点检、状态监测、保养、更换、修理标准指导书;实施点检、状态监测以确诊已发生的劣化;实施保养、更换、修理以消除已发生的劣化;分析和消除已发生的劣化的根本原因(可从操作、保养、维修、环境、部件质量等方面入手),以防止劣化的重复发生;采用FMEA(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识别潜在的劣化点,并实施预防性维护,以预防劣化或延长劣化周期等。
4)设备设计与制造缺陷的对策:对已存缺陷的设备实施技改,以增其强度而延长寿命周期;减轻有缺陷的设备功能部位的作业负荷;停用有缺陷的设备功能,用其可用之功能;针对有缺陷的功能部位增设过载保护措施;未来采购设备之前,仔细调查拟购设备的市场口碑(含已发现的缺陷);未来对尚未购入的设备,实施FMEA(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无维修设计(维修预防)”;未来对尚未购入的在造设备,进行制造过程质量监督;未来在所购设备的调试、使用、验收阶段,增强发现缺陷的手段等。
5)人员技能的提高:识别各部门、各层级人员所必需的设备知识与技能;
培训、考核各部门、各层级人员所必需的设备知识与技能;设备操作、维护、修理作业的标准化、可视化;分析错误的设备操作、维护、修理的原因,并进行改善;分析潜在的错误的设备操作、维护、修理,并进行预防、防呆;配备、自主开发与设备配套的工器具等。
在设备密集型企业里,追求设备零故障、零事故、零缺陷、零损失,是诸多企业的夙愿。但若不努力现实零故障,则零事故、零缺陷、零损失基本不可能实现。为了少走弯路地实现零故障,则必须先清晰了解实现零故障的方向,然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予以细化并落实。
“在近年国内市场,中国女装要想做大并不是很现实,企业应该更多地考虑怎样去做强。事实来讲,中国女装品...
数码相机让“拍客”以及更为广泛的人群便捷地摄录下了生活点滴,让快乐的瞬间永恒凝固。但与此同时,数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