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张同
一直以为,自己爱好文学这么多年,一直处在文学的孤岛上,比较边缘。因为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这份工作并不属于文学创作。当我看到许多的创作政策与我们这些体制外的人并不相干时,我也感受到了体制的不公平。当然,这种感受也只是一瞬间的感觉而已,因为抱怨没有用。既然爱好,又何必计较公平不公平。写作是证明自己有思想地活着的一种方式,一直到去年10月,我这个体制外的文字工作者通过媒体,学习了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心情为之振奋。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认真领会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感觉像遇到艺术的亲人。字字句句,温暖人心。“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个真正的文艺工作者,要做到心中有“人民”,不是一件简单事。你得抵制诸多名与利的诱惑,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把自己融入到人民中间。纵观现实的文艺工作队伍中,这样的人实不多见。
1999年春节前,时任枝江市文联主席蒋杏,根据组织上对扶贫工作的安排,他和文联秘书长张家敏一起到百里洲镇罗家桥村去扶贫慰问。那时我在百里洲镇上的一家乡镇企业上班,蒋杏主席电话联系我,要我当向导。那时的文联,是个清水“衙门”,他们开着一辆旧式吉普车,带了好几袋大米,到了罗家桥村以后,交给了村干部,由村干部转交给村里的孤寡老人。村长就问蒋杏主席:“你们联------文”是在什么地方办公?”张家敏秘书长答道:“我们文联在文化局办公。就在长途客运站旁边。”看得出村长有些不好意思。他显然不知道,文联是一个什么机构。蒋杏主席自我解嘲地说:“这一点儿也不能怪他们不知道,这只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文艺离人民有多远。”在一个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里,作家也好,艺术家也好,忙着生存,忙着挣钱。抄袭、模仿、千篇一律似乎顺理成章。于是,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也就日渐成风。回过头来看,文艺圈内的热闹,借用朱自清老先生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人民什么也没有。赵瑜和胡世全合著的《革命百里洲》中有一段关于文艺现象的描述:“1952年夏季土改结束,秋季冬季,百里洲各村逐次颁发(土地证)完毕。正巧到了这年腊月新年,农民们喜悦的心脏就要蹦出胸膛!正月里村村闹红火。不像如今,傻歌星们唱红火,他自己想红火,满台子乱舞,灯光四射,貌似红火,听歌儿看电视的农民却不红火,整个农村不红火。”
今年8月下旬,枝江市文联主席罗卫华通知我,要我去省委党校参加全省文艺骨干培训。我一个体制外的人,能走近省委党校这样神圣的殿堂接受培训,心里感触良多。学习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主席在去年10月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近一年,那些讲话的内容早已铭记在心,这次算是一次复习,也确实有温故而知新的新收获。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我一边对照自己这许多年来的创作,欣慰自己在方向上基本没有偏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要求。特别是2011年,春节过后,我想写一组普通党员的先进事迹,作为献给建党九十周年的礼物。在联系到的一批普通党员中,有一个叫李文英的近八十岁的老太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是我爱人所工作的农业局一位退休职工。我们联系了她三次,她说没时间,因为她下乡了。我知道她已经退休好多年了,难道比现在工作岗位上的人还忙些?结果还真是这样。退休20多年了,她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每年至少有200天以上在下乡。农民们需要她的技术指导,离不开她。每月仅1600元的退休工资,她在这许多年中,为部分家境贫困的农民贴补农药、种子和肥料就花了10多万元。省吃俭用的她,穿的是妹妹和女儿给的旧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一顶旧草帽,一双旧解放鞋,一个旧布袋,可以相伴她好几年,也舍不得换新的。每天下乡出发前,灌一瓶自己烧的凉开水,带两个从早点摊上买来的馒头,就当自己在田间调查的中饭了。也许老天爷眷顾她,常年如此喝凉水,啃冷馒头,她居然没得胃病。
为了采访更深入,更详细,我到了她驻点的几个村。乡亲们围上来,纷纷说着李文英给他们家带来的技术上的帮助和丰产丰收的喜悦。有的边说边哭,感激之情尽在泪水中流淌。有一个退休回村的老职工,种了几亩地的柑橘,但他和老伴都不懂技术,李文英就手把手地教他们,现在这个退休职工也算得上半个“专家”了。他说,以前以为真正的共产党员只在电视里报纸上,是李文英让他明白了,自己的身边也有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写李文英的报告文学过程中,我自己沉浸在对她的钦佩与感动中,一边写一边情不自禁地哭了好几次。爱人劝我,别太投入了,把自己弄得神魂颠倒的。作为一个写作者,能进入这种状态,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么好的典型,不写出来,不推出去,实在可惜了。后来,写她的那篇报告文学在《中国作家-纪实版》和《芳草-潮》刊发后,引发了五十多家媒体的跟进报道。媒体像一根火柴,点亮了李文英几十年如一日为农民做义工的辛勤岁月。这位1953年就从华农毕业的老人,在2011年6月被华农请回去作报告。枝江县城有许多《楚天都市报》的订户。这份报纸在集中报道李文英的事迹的那一段时间,每天的报纸都成了人们阅读的一份期待。有的媒体为了求快,也不深入田间地头采访,把我写的文字抄了一段又一段,也不署我的名字。有好友建议我去告他们,我淡然一笑,能够看到自己的发现吸引了那么多媒体的关注,说明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正能量是大家期盼的。我不过写了一些接地气的文字而已。比起李文英对农民的贡献,我这点付出算不了什么。李文英得到了她应该得到的荣誉,也受到了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枝江市农业局成立了李文英工作室,由政府拿出50万元作为工作室基金,一批年轻的农业技术人员加入了李文英工作团队,在她的带领下活跃在枝江的九个乡镇。通过写李文英,让我懂得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不仅有市场,还能转化成积极向上的力量。后来,夜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其中关于宣传的一句话:“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心里便涌起长久的共鸣。
“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是对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鞭策与鼓励。我想,对我这样一个体制外的文字工作者来说,能做到的就是让道德与文字同行,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通过自己德与文的行走,走向自己的梦想,也走进人民群众精神的家园。能为自己的创作这样定位,即使是在体制外的前行,我们也不会孤单。因为我们心中,有一盏明亮的航标灯。
作者简介:张同,湖北枝江百里洲人,中国作协会员。已出版《孤洲心语》、《E-mail里的乡愁》、《田有嘉禾》等,与人合著报告文学《日月生香》
“在近年国内市场,中国女装要想做大并不是很现实,企业应该更多地考虑怎样去做强。事实来讲,中国女装品...
数码相机让“拍客”以及更为广泛的人群便捷地摄录下了生活点滴,让快乐的瞬间永恒凝固。但与此同时,数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