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是我国目前企业文化建设成就的最高荣誉,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参加。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面貌,传达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动态、新趋势,是企业文化实践探索的风向标。
自2002年设立以来,“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已成功举办了5届,先后有海尔、联想、青岛啤酒、TCL、同仁堂、万科、上海移动、平安保险、长虹、天津港、大庆石油、中国一航、蒙牛集团等共100余家知名企业获得这一殊荣。该成果本着“严格定位、流程管理、配套服务”的工作方法,做到了流程化和规范化,逐步完善了评审程序和指标体系,使该成果真正体现代表性和权威性,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和可靠性。
“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入围者要能够运用现代企业文化理论,在文化战略、文化管理、文化体系、机制、实施、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成效显著,富有特色和创新表现。
2006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将整体代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新思想、新经验和新趋势。大会邀请了20多位企业文化专家对企业申报成果按照企业文化先进性、有效性、系统性的评价标准,结合企业的实际调研情况,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了交叉点评、打分,经过专家认真严格的评审,最终确定了35家受表彰企业。
一、35家优秀成果企业统计分析
35家优秀成果企业的总体情况如下:
——行业覆盖面广:35家优秀成果企业来自20个行业,包括:航空、煤炭、石油、食品、电力、家电、电气、汽车、通信、制药、交通、化工、邮政、建筑、地产、钢铁等,反映了最新支柱产业的崛起和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地域分布广泛35家优秀成果企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苏、山东、山西、云南、四川、贵州、内蒙古、青海、安徽、河北、新疆、河南共16个省、市、自治区。
——企业性质涵盖各种所有制企业:国有独资企业12家,股份制企业11家,上市公司5家,外商投资企业4家,民营企业3家。
——具有优秀的历史传统:天津港集团公司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抚顺石化公司、陕西汽车集团、新疆伊力特股份公司等企业也具有数十年的历史,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的统一。
——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好。其中包括支柱产业:汽车、家电、通讯、冶金;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产业有:航空、材料、制药、信息,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传统行业有:轻纺、制衣,也是竞争最激烈的。
——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最终要通过企业绩效、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得以体现。入选企业均有良好的业绩。如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2005年营业收入达到699.89亿元,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达到108.23亿元。
二、35家优秀成果企业标示文化发展新趋势
35家优秀成果企业从不同的侧面代表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水平,在文化战略、文化体系、文化实施、文化效能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也标示了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1.企业文化的内涵不断拓展深化。企业越来越认为,企业不仅是经济实体,更是一种概念,文化、管理、技术等软资源是企业概念的核心;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可以通过传播、渗透,在更广的范围内产生领导力、凝聚力、执行力和创新力。企业概念化和文化生命化的结合,有助于满足今天企业虚拟经营的要求。天津港确定了由“港口经营”向“经营港口”转变的战略思路以后,致力于使文化体系更完善、更独立,进行文化输出。
2.企业文化的重大功能日益显现。目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基本完成形象设计、理念提炼,在认知—认同—共享—创造的过程中,员工也由被动接受者逐渐变为共享者和主动参与者,文化如何落地受到普遍关注。同时,随着核心理念的日益内化,企业除了关注发挥企业文化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执行力,更加关注企业文化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3.“以人为本”观念成为共识。企业坚持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更重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企业共享之间的关系。如蒙牛集团提出“财散人聚,人聚财聚”;天津港将“发展港口,成就个人”作为核心价值观;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倡导“员工快乐也是生产力”。虽然由于历史、行业、体制、发展阶段的不同,“以人为本”呈现不同的含义,但这一观念已深入众多企业的文化核心。
4.文化建设系统化。企业文化建设趋于建立管理闭环,系统化更加明显。各企业根据PDCA循环,着手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运营体系,包括审计评估、理念梳理、宣传灌输、落地转化、考核评价和反馈调整等环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文化考核评价工作已经成为2006年很多企业关注的重点。如包头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伊泰集团都建立了企业文化考核系统。
5.“四点”推动文化落地。“四点法则”日益成为企业推动文化落地的要素保证,“四点”即切入点、中心点、基本点和发展点。企业一般将优化管理或调整行为作为切入点,将精细理念进入现场、流程、岗位作为中心点,将员工的职业化转变和责任意识的培育作为基本点,将培育创新文化作为发展点,以此推动理念的行为化。
6.文化建设职能化导向明显。针对目前的“泛文化”现象,很多企业建立了与管理职能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这对于打造企业文化执行力相当重要,并且使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更好地融入经营管理。例如,安全生产对于能源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安全文化就应运而生,如神华神东煤炭公司、嘉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优质服务是构造服务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服务文化就成为服务型企业的重要文化元素,如南网贵州电网公司。
7.企业文化建设重心下移。为了实现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共增共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核心理念分配到各个管理模块中去,让文化在现场看到,在岗位上体现,在流程中沉淀,在细节、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尤其是班组建设更加成熟。国电浙江北仑第一发电有限公司在班组文化建设上卓有成效,由此形成了以“人本、和谐、卓越、包容”为特质的北电文化。
8.集团文化管控规范化、系统化。集团公司在文化建设中注重整合推进,主动根据管理属性确定价值观共享的层次、程度,产权纽带、业务相似性、产生方式、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经营业务的相对统一性等管理因素,对集团文化管理模式影响重大。集团在“主动干预”子公司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标杆管理。
9.文化建设工程化。企业在完善企业文化运营系统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提升。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提炼出理论模型与体系,使实际操作更科学、系统、严密。同时,企业更注重将量化分析引入实际工作,尤其体现在文化评估与考核中。例如,山西漳山发电利用企业文化效能评估系统,精确审计文化资产,并通过企业文化生态模型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10.组织保障更加完善。随着企业文化功能的日益显现,企业愈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体现在相关组织的建设中,表现为组织更加壮大,即组织规模增加,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增多,纳入工作体系的部门增多;组织更加独立,不再依附于某个部门,而是成立了单独的企业文化部门,部门也逐渐脱离党政工团口,超越了思想政治范畴,纳入到企业“大管理”的流程中;组织还呈现职能化导向,随着企业管理职能重心的不同,文化部门从属重心不同,如扬子江药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从市场营销开始,将文化部门设在市场营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