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柴今
站在彩电业的十字路口上,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再次亲自为公司“站台”。一如既往地以一身白衬衫出现在媒体面前,精神奕奕的周健厚,一点都看不出58岁的样子。
9月15日,在海信的媒体开放日期间,这位“技术派”放言“OLED电视未来五年难成为主流”,激光电视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海信将努力把这个“第四代”电视到来的时间前置。
随时迎接挑战与创新
总部位于青岛的海信集团,有着与其领导人一样的风格,对技术追求的热衷、务实、谨慎。
他一开场便抛出问题:“新技术普及在五年后,这五年怎么干?”
上个月,海信的老对手创维,联手韩国面板商LGDisplay高调宣布OLED电视已进入推广元年,明年将是OLED电视的市场元年。而海信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我们在液晶电视上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周厚健自信地说,海信ULED是目前市场上画质最好的产品,延长液晶电视作为主流技术的生命周期。据了解,海信明年会推8K的ULED。
但LED电视(LED背光液晶电视)已进入疲惫期,五年后是否还一枝独秀?“有的国内企业选择了OLED,面板上被动发展。尤其关键的是,OLED电视寿命短、功耗高、亮度低,很多技术指标低于LED电视,还成本过高。要成为主流电视技术,不是这几年能解决的。”
周厚健响亮地说:“我们选择了激光电视。”CRT电视是第一代,液晶电视是第二代,OLED电视是第三代,激光电视是第四代。“海信想跨过第三代,直接进入第四代,将第四代前置。”
他预测,2016年,大屏幕、超大屏幕的激光电视将被接受,并进入广大家庭,65英寸以上的激光电视将对消费者有诱惑力。“明年4月,海信激光电视将给业界惊喜。”
海信正向互联网转型
其实,彩电业的十字路口,不只是硬件技术流派之争,更是硬件盈利还是软件盈利的模式之争。今年,乐视等互联网电视品牌继续收割更大的电视市场份额,加上国内彩电市场基本没有增长,意味着传统彩电企业的整体“地盘”收缩。
“技术派”如何面对“内容派”的挑战?干了30多年电视的周厚健坚信,画质仍是电视比拼的关键。
“互联网不能代替传统企业,但不利用互联网的工具,也不对。”周厚健辩证地说。
这位彩电业“老兵”认为,海信向互联网转型,研发体系的联动是体现之一。“海信从2011年推出智能电视开始,就有组织变革。我们各个产品的研发中心,原来是分设的,现在与多媒体相关的都成为一个研发中心。如电视、手机、机顶盒的研发资源,共享性更强了。”
万物变“诚信守则”不变
在互联网转型中,海信显得有点保守。这位向来以稳健风格著称的企业家坦言,“转型中,我考虑得要多一些。为什么颠覆性创新很难在老企业发生?海信是国企,财富、产权构成就要遵守国有企业的规定。在这个体制内,不能随便做事。往前走,考虑的事情更多。”
2014年,海信集团的营业收入约1000亿元,未来物联网、国际化业务等都将给海信打开新的成长空间,当然龙头仍然是周厚健最心爱的彩电业务,“液晶电视做到极致,还有时间和空间,希望ULED和激光电视创造更多利润”。今年,海信接手了夏普彩电在美洲除巴西之外的业务,ULED也刚在美国上市。多元化方面,目前海信的智能交通业务在国内领先,“智能交通是最典型的物联网”,周说,海信也在做智能家居。
“规模是未来的利润空间,但更要留给企业一个健康的系统。”周厚健强调,海信不要“坏利润”(不诚信而赚来的钱),海信唯一的“企业宪法”是“诚信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