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民营企业约有百分之七八十是家族式企业,浙商这一全球知名的成功商人群体如今已面临着“第一代”和“第二代”即将交接班的关键时刻。然而此时,浙商“富二代”中已悄然出现“打包”卖企业现象。
不久前,一位浙江义乌商人要打广告卖厂,为此已准备了半年多时间。这位商人姓李,其父是典型的义乌第一代商人,摇过拨浪鼓,摆过小地摊,后来,呕心沥血办起了一家彩泥厂。他父亲脚踏实地,硬是把一个小厂办成了年创产值近千万元的大公司,产品绝大多数出口到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这之前,李都是帮助父亲打理公司,负责销售方面的一些事情。但他并不安心,结交了不少国内外的朋友,当然,花钱也很多,有时一掷万金也不在乎。去年9月,他已68岁的父亲由于中风住进了医院,4个多月后,老父亲去世。家里便把整个公司交给了他。几个月下来,李忙得焦头烂额,可公司却接二连三地出事情。他实在撑不下去了,他认为自己不是办厂的料,而十分适合做贸易,于是想把公司处理掉,全身心投入做贸易。一次,李在与朋友聚会时表达了想转让公司的想法,不料上海方面很快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但说须拥有一些必备的产品、贸易等方面的资格证等。半年多来,李费劲周折去补办相关“证书”。谁知,到今年8月份办好时,对方已兴建起和他一样的公司,据说,也是抢购了义乌的一家企业。
对浙商“富二代”中出现的“打包”卖企业现象,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一位研究家族企业的教授认为,在中国包括浙江,第一代创富者具有累积财富的基本要素及个人奋斗动力,即使偶然挥霍也具有自然的道德反省能力,以维护来之不易的财富。而“富二代”因与其父辈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尤其是创富者往往给予了他们远超社会常规的优越生活条件,塑造出一代自我优越感极突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的能力、魄力与见识足以担当继富重任吗?回答多是否定的。
浙江义乌已有多位市人大代表向市委、市政府发出呼吁:从义乌长久发展大计出发,要切实加强对“富二代”的艰苦奋斗教育,尤其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通过组织重温“鸡毛换糖”路,学习国内外大财团、大集团成功经验等,激发他们创新业、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要通过举办各类沙龙等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与视野,激励他们做新世纪的领军人物。
到底是想真正卧薪尝胆振作士气,还是“做秀博取同情”?从当事人的言论和事件的前后逻辑判断,这件事做秀博...
近年建成试生产的国家和安徽省“十五”计划重点能源建设项目——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煤矿一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