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巢奶粉出事了,碘含量超标。说起来,这似乎也不奇怪,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雀巢也不例外。仔细一想,也奇怪。天下企业千千万,大家都想赚钱,为什么偏偏你雀巢出了事?
原来,雀巢身上有根“安全带”,人家是免检产品!来看看新华社的报道吧,“从2002年开始,双城雀巢有限公司生产的雀巢牌和其他品牌奶粉就名列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免检产品名单,有效期3年。在此期限内,雀巢奶粉可免受各地区、各部门各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检查。”为什么雀巢能获得这样的待遇呢?
肯定是因为在2002年前,雀巢奶粉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国家有关部门认为它此后的质量同样是有保证的。我们可以想象,雀巢为了获得这个免检的待遇,肯定也曾经严格管理,在奶粉的质量上下足了力气。但一旦免检了,他们就松懈了,这一松懈,质量自然就出了问题。那为什么雀巢会松懈呢?
这就要问问我们的质量监督部门了。“在此期限内,雀巢奶粉可免受各地区、各部门各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检查。”所谓“各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检查”,是不是也包括了抽查抽检呢?是不是就要对免检产品听之任之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质检部门的规定就有问题了。这无疑是对企业的放纵。在市场中,没有了合理的监督管理体制的约束,为了获取利润,某些企业必然会尽量减少自己的成本,而成本的过度降低,通常是以产品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当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如此,但监管体制的漏洞却无疑为这种行为提供了便利。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取消免检制度呢?
我想这倒不必,从国际上来看,几乎各个国家都有免检制度。以免检制度来说,这是当初政府为企业创造宽松发展环境而设置的一项激励机制,免得频繁的抽检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政府对企业“免检”,实际上是政府对企业的信任,也是与企业之间订立的一种契约。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当如何定义免检。免检不是“免除一切检查”,免检不是“免除一切监管”,不能希望完全依靠企业的自觉性来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在如何执行免检上也要下功夫。比如,对免检产品要定期进行“抽检”;一旦“免检”品牌出事,要严格处理,做到杀一儆百。
总而言之,免检不应成为免检品牌的“免死牌”,而要成为它们的“紧箍咒”,勒紧它们的脑袋,让它们牢牢记住这个免检是怎么来的,让它们不敢随便的乱来。
据驻瑞士代表处经济组今(2015)年9月10日函告(发文字号:台瑞字地1040002130号),瑞士信贷银行「2015年瑞士中...
到底是想真正卧薪尝胆振作士气,还是“做秀博取同情”?从当事人的言论和事件的前后逻辑判断,这件事做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