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从理论上讲,就是在我们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相对合理的社会制度,用这种制度去解决、规范、调整、协调各种社会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矛盾,例如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就是首先要使各种社会矛盾相对和谐,从而形成一种更利于社会发展的良好机制,最大限度地解放、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的,任何的改革都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理想的社会发展环境是依靠完善的制度与体制来构建的,然而就国情而言运用改革的手段达到这种目标将会是较为漫长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中国选择的渐进式改革本身需要较长时间;其次,由于受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国人将有较为漫长的思想转变过程;再者,由于中国以资本积累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较为短暂,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向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由于以上多种原因,注定我们的改革将会是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众多的改革目标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要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换言之也就是制定改革方式与目标时必须注重其阶段性特征。
依据上述理论,我们在制定改革模式或者方案的时候,不仅要依据这一阶段的具体情况,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选用不同的改革模式。这也正是我们把中矿金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矿金业)的发展经验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的重要原因。
从负债9亿多元濒临破产倒闭到当年扭亏,中矿金业用仅仅3年多的时间实现了年利润达5亿元的发展“神话”。那么,中矿金业“化腐朽为神奇”的法宝是什么呢?调研之后人们便可以发现,既非是“一股就灵”的股份制改造,亦非“国退民进”式产权改革。我们通过对该现象的深入解剖,可以得出答案:“中矿金业现象”的核心力量就是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也就是说,先进的思想观念是中矿金业发展的制胜法宝。应该指出的是,运用这种创新的思想观念,中矿金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选先后使四家企业创造出从低谷步入辉煌的成功案例。企业扭亏必须先从人的思想上“扭亏”。这是王永选面对当时人心涣散、思想悲观、行为懒散的中矿金业现状提出的口号,并将“教育、培育、调整、规范、振兴”作为第一个阶段工作目标。“教育”就是扭转职工消极思想;“培育”就是执着追求、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调整”就是优化企业生产结构;“规范”就是规章立制,规范企业行为;“振兴”就是振奋精神。
面对当时濒临破产的局面,王永选不是急于调整机构与人员,而是首先通过“更新观念,重塑自我”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指导、规范他们的行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发展氛围,从而为各种企业内部改革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理论上去分析,改革作为政府的一种政策性安排,必须以相对的环境和具备某种条件为基础,而改革的对象——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可谓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此说,在“中矿金业现象”的形成过程中,观念的更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人人都知道管理可以出效益,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集体企业里最终矛盾的主要方面仍集中在管理的精细化,只有...
诚如所言,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就是政府扶持国有经济的内在偏好。国有企业“家猫”的政治身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