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成立于1980年,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自营煤炭出口,是目前全国4家专营煤炭出口贸易公司之一,主要经营煤炭、焦炭出口及内贸业务,同时经营煤矿机械、煤制品、冶金、化工等产品的进出口业务。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独资拥有25个子公司,投资成立7个股份公司,开发建设8座煤矿;在山西省主要产煤区,以大秦、石太、太焦、侯月等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为纽带,形成65个煤炭发运站点;在秦皇岛港、青岛黄岛港、天津塘沽港、日照港、京唐港、连云港等优良港口设立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港口公司,建立了以煤炭生产加工、发运集港、内外贸销售为一体的独立完整的煤炭内外贸易体系;经营品种齐全,包括动力煤、炼焦煤、无烟煤、半无烟煤4大类26个品种,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煤炭用户以及国内各大企业用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煤炭年实际产能达630万吨,年发运能力超2000万吨,年煤炭贸易量突破2000万吨,连续13年跻身中国进出口额500强企业、中国出口额200强企业。在2004年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排名第188位和最大出口额200家中排名第88位,是山西省惟一一家入选企业;在全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405位,在全国企业利润增长率100强中排名第19位,获“中国最具成长性企业”的殊荣。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是全国四家、山西省惟一具有煤炭出口成交权的专业外贸公司,煤炭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8%、占全省煤炭出口总量的38%,是山西规模大的出口创汇企业。随着山西省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抓住机遇,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为战略目标,以推进实体化运作为手段,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加快煤炭基地建设,初步实现由过去单纯的出口贸易型企业向煤炭生产与贸易兼有的综合型大企业集团转变。
围绕做实做强目标,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实体化经营程度。坚持以货源布局调整为主线,以实体化建设为重点,推进公司煤炭贸易的实体化经营程度,加快企业由单纯的出口贸易型企业向煤炭生产与贸易兼有的综合型大企业集团转变。
一是煤炭基地建设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增长速度加快
通过自建、收购、托管、控股、参股、联合等形式,累计完成投资5.4亿元,建设了8个煤矿,煤炭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洗煤厂15座,洗选能力1800万吨,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集团公司控股的经坊煤业有限公司2004年煤炭生产完成181万吨,实现利税1.5亿元,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行业级高产高效矿井,进入全国煤炭行业百强企业。
二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使煤矿生产机械化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
对凌志达煤业公司投资7500万元进行了井上井下技术改造,改变过去传统采煤方法,采用综采放顶煤和高档普采;投资1100万元对收购的铺龙湾煤矿进行技术改造,对供电、排水、通风、提升、运输进行了全面改造,实现矿井安全生产。公司投资120万元,在所有的煤矿安装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建立健全了煤矿安全生产机构,规范了煤矿安措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今年1—10月份,集团公司所属煤矿年产336万吨,无一起伤亡事故。
三是做好煤矿后续资源接替,实现可持续发展
集团公司在加快出口煤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后续资源的储备工作,已圈定下霍煤田面积71平方公里,可采资源量6亿吨,第一批8000万元资源费已经上缴,现已进入紧张筹备开发阶段。井田面积52平方公里、可采储量8.8亿吨的朔西煤田,面积14平方公里、资源储量1亿吨的司马煤田,目前正在规划和办理审批手续。
四是建设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综合开发工业园区
把发挥资源优势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加快以煤为主、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产业发展及延伸与开发,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建设多业并举的综合开发工业园区。预计2007年完成金海洋煤—电—硅锰工业经济园区,完成经坊、凌志达煤—电—新型建材资源型工业基地,提高资源使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围绕做实做强目标,加快企业改制重组步伐,推动产权多元化改造。集团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先后完成了对经坊煤业有限公司、凌志达煤业有限公司和鹊儿山精煤有限公司等地方煤炭企业的控股、托管、参股经营,进一步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选择试点,完成了对集团公司所属的正通能源有限公司和鸿光设备有限公司等子公司的职工持股工作,为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在秦皇岛重组了晋远、晋洋两个船务代理公司,组建了新的晋远船务代理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船务代理业务;理直气壮、放手放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联合朔州民营经济,建设和发展金海洋集团,发挥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作用。
围绕做实做强目标,调整货源组织格局,加快煤炭运销发运站点建设。在2001年实现计划单列以来,已在全省铁路沿线建立了65个出口煤发运站,比2000年增加了近两倍,煤炭出口的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2004年为适应大秦线增量改造,建设改造了7个万吨大列发运站,其中4个煤站具备了发运2万吨大列条件,并重点培育以金海洋集团为龙头的朔州货源基地,新增煤炭发运350万吨以上。去年,北周庄集运站单月煤炭发运突破45万吨,超过已往全年煤炭发运的最高历史纪录。目前,为配合侯月线扩建,积极与铁路有关部门交涉,建设煤炭日运2万吨的大单元站点。
围绕做实做强目标,推进企业转型,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资产为纽带,在清产核资和投资确权、明确投资归属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集团公司母子公司构架,对现有25个全资子公司在确权基础上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摒弃过去“收费管理”的经营模式,全面推向市场,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成为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法人实体,确立了统分结合的规模化经营体系,并制定年度目标责任及利润考核指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形成全方位辐射、多功能运作和灵活、协调、有序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
李廷赫自2001年调任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董事长以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得地方煤炭出口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煤炭出口逐年增长,出口创汇不断攀升,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和巩固,信誉与日俱增,建立了以煤炭生产加工、发运集港、内外贸销售为一体的独立完整的煤炭内外贸易体系,形成了既有出口又有内贸、既有自营又有代理、既有省内又有省外、既有煤炭又有焦炭的经营格局。在李廷赫的领导下,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2004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2000年相比,煤炭贸易量增长128%,创汇增长168.2%,销售收入增长224.7%,资产总额增长446%,职工人均收入增长371%。
2000年以来,公司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坚定不移地进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集团化改制和公司化运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采取控股、参股、职工持股等多种形式,对7个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国有股份比重大大下降,最高的占75%,最低的只占10%,打破了“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初步形成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框架。公司在集团化、实体化、公司化、市场化、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有很大进展,快速反应机制明显增强。比如,国家去年为了打破煤电油运紧张的局面,决定铁路增开万吨大列。进出口公司敏锐地捕捉到这条信息后,迅速扩建了7个万吨的大列装车站点。在其他企业还措手不及的时候,他们的两万吨大列已经隆隆开出……在2005年秦皇岛“全煤会”上,被铁道部一位领导作为“兵贵神速”的一个典型战例介绍给与会代表。
与有些旧体制的企业不同,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改制并不是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不得已而为之,恰恰是在企业市场发展环境“如日中天”之时走出的一步妙棋。几年来,他们坚持“企业快转型、公司必改制、产权应多元、身份要变更”的20字方针,使企业向真正的国际化大公司、大集团迈进。在国家降低出口退税以后,他们迅速作出反应,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推进货源基地的建设。公司先后投资4.65亿元,形成煤矿生产能力900万吨。做大做强做实,带来的是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活力强。2004年,共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比上年增长55%;国有净资产达到12亿元,比上年增长35.9%,与2000年的0.56亿元相比,增加了20倍。进出口总额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6%。尤其重要的是,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20.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了135.9%,在全省国有大型企业中遥遥领先。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目前煤炭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中型重点煤矿的生产规模,企业由单纯的出口贸易型企业向煤炭生产与贸易兼有的综合型大企业集团转变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超过了煤炭产量600万吨、内外贸易2500万吨的战略发展目标。再经过“十一五”的加速发展,力争到2010年,集团公司煤炭产量达到2000万吨,煤炭内外贸易实现5000万吨。
人人都知道管理可以出效益,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集体企业里最终矛盾的主要方面仍集中在管理的精细化,只有...
诚如所言,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就是政府扶持国有经济的内在偏好。国有企业“家猫”的政治身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