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公改民挥不去体制阴霾

企业报道  2015-10-15 09:57:13 阅读:

  近年,杭州第四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集体到杭州市政府上访,理由是原来的公立医院在改为以民营资本占大头的股份制医院中,医院土地、建筑、医疗设备等国有资产和员工的切身利益没有得到保障。这一事件应该说在公立医院改民营医院过程中影响深远。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在进行这样的公立医院改制工作,一旦改制工作完成,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民营医院诞生。然而,在政策环境不明朗的前提下,民营医院本身还是早产儿,公改民的做法只能让更多的医院有政策改,没政策管。

  公改民的后遗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课题组负责人李玲指出“医院体制改革的矛头直指产权,认为产权改革一试就灵……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

  还是前面杭州第四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上访的事件。按照这些医护人员的说法,单是医院的土地价格就值7.5亿元,但是评估价格却只有7000多万元,等于说医院被贱卖了。而多数职工更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最担心“新来的民企老板把我们开除了,怎么办﹖”

  其实,这正是所有公改民医院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一方面,在改成民营医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改名换姓的前提是国家付出巨额的代价。不仅如此,由于这些公立医院大多是在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的境况下改为民营医院的,高筑的债台给了新民营医院更大的生存和盈利压力,于是一些急功近利的民营医院就会为盈利不择手段。而这种做法很有可能最终葬送的不是一两家民营医院的诚信,而是整个民营医院行业的前途。

  另一方面,医院在公改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角色定位也将发生变化。在建安医院投资公司的焦安国看来,民营医院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员工的身份转换问题。捧惯了几十年的铁饭碗没有了,即使换来的是钻石做的饭碗,他们心里也不踏实。“转制的速度过快会带来不稳定,那些转得早的企业都爆发出了员工身份转换的问题,影响了医院的经营,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

  此外,李玲教授认为,“目前老百姓抱怨的焦点就是‘看病难、看病贵’,体制从产权上改了,医院的收费能否降下来﹖例如,北京的同仁、协和等大医院都变成股份制、产权多元化之后,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一定。”

  泥菩萨自身难保

  经营不善的公立医院把改为民营医院的做法当作救世主,但其实民营医院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作为医疗市场改革开放的“新生儿”,民营医院从总体上看还比较弱小。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国民医药费用支出总金额大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但是占据中国目前总数量超过60%的民营医院,其收入却不到3%,即最多只有300亿元人民币。作为营利性医疗机构,与享受着国家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的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的生存空间很小,生存压力很大。

  有人把卫生部一些已经实施或即将实施的禁令编成了顺口溜:“广告要不许做了,医院药品加价15%要取消了,3年免税到期了,医生不许走穴了……”这些利国利民的政策却给民营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不少民营医院经营者已表示,未来的日子更不好过。

  体制痼疾难自愈

  当前困扰民营医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政策不完善。近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些文件为民营医院松绑,但其实有些文件却帮了民营医院的倒忙。

  2004年,河南省政府转发《河南省卫生厅关于促进民营医院发展的意见》。下发文件的目的是促进河南省民营医院的发展,但是文件却把现阶段的民营医院全部定为营利性医院。而从税收的角度上来说,目前我国税收政策中对医疗机构使用的分类概念是营利和非营利,不是按照投资主体是民间还是国家来划分的。也就是说,民营医疗机构只要是按照国家营利医疗机构的运作模式去运作,就必须承担与餐饮服务业相同比例的税收义务。

  另据河南省民营医院发展促进会的人士介绍,在我国,有关部门“对民营医院严,对公立医院宽”也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更多专题
从“细节主义”迎接精细化管理时代

人人都知道管理可以出效益,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集体企业里最终矛盾的主要方面仍集中在管理的精细化,只有...

是什么妨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诚如所言,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就是政府扶持国有经济的内在偏好。国有企业“家猫”的政治身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