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亚当·斯密以及国民幸福性

企业报道  2015-10-15 19:06:40 阅读:
核心提示: “如果一个人不会用尽所有的方法来为他的同胞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那么他显然就不是一个好的公民。”

  ■ Terry Peach 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我演讲的题目是亚当·斯密以及国民幸福性,这对于当今中国的现状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我可能不会特别故意或者明显提到到底这个意义指什么。

  我想引用亚当·斯密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他的《道德情操论》。他一生中一共出版两本书,第一本就是《道德情操论》,第二本就是《国富论》。我想引用这句话是:如果一个人不会用尽所有的方法来为他的同胞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那么他显然就不是一个好的公民。

  我相信亚当·斯密绝对认为他是一个好的公民,我也相信他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体系来促进整个国家的福利,我想这点是十分明显的。他在《国富论》中提倡这样一种体系,这种体系叫做天赋自由体系。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倡导的是这样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个体都是自由的,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自由的。在这种体系下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资源,比如土地、劳动力、资金来促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不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倡导的就是这样的体系。

  问题是福利到底指的是什么?他所倡导的又是怎么样的福利呢?他所说的福利就是一种真正的幸福,而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指一种身体上的舒畅以及灵魂上的安宁。所以真正的幸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身体上的舒畅,我想这是一个十分直白的概念,大家应该都能理解。他所说的身体上的舒畅就是能满足人类的一些基本需求,比如说食物、衣服、住所。他也相信真正的幸福是,即便一些贫穷的劳动者也能买得起这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值得一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的幸福并不会因为物质上的消费而增多,也不会因为你买了超过自己所需的物品就会变得更加幸福。当然,这可能和我们现在在经济上所追求的目标和现在的经济状况并不一致,但是他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不会随着物质消费的增多而增多。

  然后,我们讲一下第二部分,在亚当·斯密看来这显然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心灵的平静。这种类型的幸福是与人们美好的品德密切相连的,要求人们以符合道德的方式进行行动。这样符合道德的行动是如何产生真正的幸福,如何产生心灵的平静呢?接下来这一段是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介绍了一个“公正的观众”,这也是他对道德哲学的一个主要贡献。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人们会经历到思想的平静,是在他们得到其他人的赞扬或者是肯定的时候,因为旁边会有一个公正的观众来评判他们的行为。

  个人看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亚当·斯密并没有什么原创的观点。因为他所提出的基本观点我们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可以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中找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来自物质上的财富。但是他们也承认你必须要有起码的一些必需品生活下去,包括食物、衣服和住所。但是古希腊哲学家和亚当·斯密有着相同的观点,就是想要追寻真正的幸福,追求的是遵守美德。

  现在就要问一个问题,大多数人都在做什么事情?他们真正在追求亚当·斯密所说的真正的幸福吗?亚当·斯密在这一点上是非常聪明的,他说:不,人们不是在追求知道的幸福。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人生追求伟大的目标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会得到什么好处呢?他说真正的答案不在于获得生活的必需品。他说真正的答案是被观察、被注意、被人带着同情、自满以及称赞来注意,这些才是我们所获得的好处。我们可以从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得到这些,是虚荣而不是舒适或者快乐真正让我们感兴趣。富人他们以自己的财富为一种炫耀,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然会获得整个世界的关注,就像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说的,他说的非常详细,并不仅仅是富人追求接受所谓的毫无理由的赞美。

  他的立场是,现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追求着奢华,以及追求着富有,他们想提升自己的社会阶级,追求卓越,也想让别人赞美他们。他说这就是人类生活更伟大的目的,可以改善我们的条件。但是这样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人类牺牲了他们可能得到的真正的幸福。他说人类在追求自己社会阶级的过程中会变得十分焦虑,为了追求这样的社会阶级也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不安,而这就是追求社会阶级所带来的后果。刚才所说到的也是现在社会比较流行的现状,所有的穷人他们生活的十分悲惨,并且以自己的贫穷为耻,因为他们觉得整个社会都看不起他们,并且对他们没有任何同情。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关于穷人儿子的故事,这个小男孩十分想脱离贫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他发现只有那些富人才能得到尊重,才能得到崇拜,所以他也想变得富有。他觉得只要自己变得富有了,他就会更快乐,因为他也会得到富人所拥有的崇拜和尊敬。他花了自己的一辈子不断努力工作,然后努力想变得富有,但是结果是什么呢?他发现在他生命的末尾,他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他发现财富和伟大并没有带来他所想要的那种幸福,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十分琐碎的效用罢了。他在生命的最后发现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显然他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这就是亚当·斯密如何评价财富和伟大的。这是一篇非常难得的文章,但是他基本总结了斯密所有的观点。最后引用他的一句话,就是:他们是一张巨大的网,要求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织补,这会威胁到每一个时刻,同时也会压制着那个织网的人,他们远离夏日的阵雨,而没有远离冬日的寒风,但是这样的辛苦会让他们甚至比以往还会更加的接近焦虑、恐惧和痛苦,还有疾病、危险和死亡。

  我想直接跳到最后的总结部分,这是在《道德情操论》中的一段话,这也是把亚当·斯密的观点总结的非常清晰,我们大多数人穷其一生追求一种错误的幸福,我们追求赞美财富和权力,而不是智慧和美德,但这是亚当·斯密提倡应该追求的。结果我们通常会发现在实现目标的时候,自己会变得十分悲惨,而且十分有可能在实现了目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一生,会发现我们是更加悲惨的,因为我们浪费了十分多的时间去追寻根本不是真正幸福的幸福。所以对亚当·斯密来说,追求物质和社会阶层的社会根本不是一个幸福的社会。

  所以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还要写《国富论》呢?为什么他会写出这么长的一本书来探讨这个经济体系,在这个经济体系中人们都在追求着财富呢?我们可以在《道德情操论》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讲述了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故事,那个社会里面有一个十分骄傲并且十分冷酷无情的地主,他不断地沉浸在自己浮夸并且永不满足的欲望之中,同时他用自己的土地所得来为自己追求财富和地位付出代价。这个富裕的地主根本不在乎其他人,不在乎穷人,不在乎他们的死活,只在乎他自己,但是他要实现他的目标,必须雇佣一些穷人来帮他种地,来帮他做其他的事情。

  这就带领我们看到亚当·斯密著作中一个非常有名的话,就是富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领着对社会的资源进行分配,就好像土地在事先已经给没有的人平均分好了一部分资源一样,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同时也提供了方式使人类得以繁衍。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富裕但是自私的地主为了满足他的欲望,他必须要雇佣穷人来提供给他们资本和生活必需品,所以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他维持了门类的存在,尽管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追求的是一种虚假概念的幸福,他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实际为这些穷人提供了身体的舒畅。

  在《国富论》中实际上也有着差不多的观点,但只是背景转换了一下。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的观点主要设置在封建社会,而到《国富论》中变成了商业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地主变成了一些富人,变成了一些商人以及一些制造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他们是整个社会的领导者和运营者。这些富裕的商人和制造商的目的其实和在《道德情操论》中地主的目的没有什么不一样,而且他们只关心自己永不满足的欲望,想通过财富来实现这些欲望。显然他们也是追求错了真正的幸福,而且亚当·斯密并不喜欢这种人。

  但是真正的重点在于,通过这些自私的行为,实际上也会产生一些好的结果,比如说整个社会物质财富会大大增加,可能会达到最优的配置。亚当·斯密觉得世界会怎么样呢?他简单的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就是财富的增加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更好的完成他们的愿望,并且改善他们的状况,这种方式是最下流也是最明显的,而且很有可能会增加他们的财富,可以储蓄并且积累他们所获得的财富。

  我们可以看到亚当·斯密的观点是提升个人的状况,实际上就等于追求永远不满足对于财富的欲望,他们变得富有是因为他想让别人看到他们变得富有了,这就是为什么他说这是最下流也是最明显的。他们通过某些行为达成这些目的,包括储蓄、投资,而更少的进行花费和消费,但是亚当·斯密也说并不是产出的增加会使人们达到这种天赋自由的状况,而是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才会达到这种状况。比较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能够帮助一些穷人的劳动力来提升他们的物质财富,从而远离赤贫的状况。亚当·斯密也说所有雇主都不愿意付高薪雇人劳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别无选择,因为在劳动力市场上是需求大于供给的,所以他们必须付出更高的薪水来找人替他们劳动。

  亚当·斯密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十分明显,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低层次的人的环境改善应该看作是一个好处还是对整个社会造成的不便?他表示答案十分明显,然后就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这是《国富论》中最好的一段话,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社会中大部分成员都是贫穷的,是悲惨的,这个社会不可能繁荣和幸福,我们需要的是公平,而且那些能够供养自己,为自己提供衣食住行的人,也同时能够有自己的劳动,让自己能够更好的生活,有充足的食物、衣服和住所。

  所以可以总结一下,天赋自由的体系,在《国富论》中所提到的这个体系是靠着那些富的商人,还有制造商的他们追求自己永不满足的欲望来实现的。通过他们的努力,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以及对劳动力的需求都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努力没有想到的一个结果就是使整个社会的实际工资增加了,并且使穷人的数量下降了。所以这个天赋自由的体系,实际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因为他会把富人的一些资源向穷人流动,从而提升社会上大多数人身体上的舒适。所以说天赋自由的体系实际上是一个成功,但是我们别忘了这个只是真正幸福的一个小的部分。

  然后我们讲一讲心灵的平静,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也曾经提到过,他认为其实为了追求财富,人类社会可能会变得更悲惨,他认为真正的问题是人们会发现一些劳动力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会变得越来越差,而这些劳动力才是社会的大部分。工作条件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分工,分工实际上是好的,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这能提高生产力,降低产品的价格。但是他也说,有些人类穷其一生都在做着一些简单的工作,他们有些人会变得十分愚蠢,而且十分无知,这是人类可以达到的最高的限度。而思想境界可以让他们不仅不能够重新让自己得以新生,或者与之进行对话,也不能考虑到任何宽容、高尚,并且考虑周到的思想,同时也不可能形成任何公正的推断。虽然如此,少数人巨大的能力,以及所有人类性格高尚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在人类的大多数群体中被毁灭。

  所以刚才提到的分工这个事情在经济上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在其他方面并非如此。因为会把人变得愚蠢和无知,有的时候人们也会失去追求真正幸福的能力。亚当·斯密也说这样的分工会使人们和原始社会相比过的更糟。他同时也表示还会有一种更糟糕的后果,就是人们会从乡村迁移到城市,这是在18世纪英国工业化中所发生的事情。当时整个国家正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人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工厂里,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低层次的人很难称得上是任何社会中比较杰出的成员,在他还在乡村的时候,他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注意,所以他可能会加倍小心他的行为,这也就是说在乡村的时候大家都认识你是谁,所以会留意你的行为,你自己也会留意自己的行为,也只有在这种状况下,他可能还有会失去的人格,但是当他进入了大城市之后,他就开始堕落进了黑暗和阴暗里,他的行为也不再受人关注,所以他很可能会忽视自己的行为,从而堕落,变成一个会做坏事的人。

  这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一方面看来天赋自由的体系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够让社会的大多数人有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好的生活,并且能够提升他们身体的舒适度。而在另一方面,这种体系可以加速分工的形成,可以加速人口迁移,结果就是这种情况。实际上会破坏真正的幸福,使人们远离心灵上的平静,最终结果是大多数人物质生活过的更好了,但是在其他方面就会变得十分悲惨。

  我们可以做什么呢?亚当·斯密提出一个建议就是教育。但是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教育,他鼓励人们受教育,但是每个人必须要通过国家的考试,这样才有资格来进行贸易,并且参加工作,如果不能通过考试,他就不能工作。为了证明我不是自己编造的这种观点,我在这里也列出了原文,就是:公众可以让所有人认识到来获得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同时要求作为人都要参加一个考试,这个考试要在他们进入真正的工作之前进行,如果他们没有通过这个考试就不可以工作。但是他在《国富论》前面一部分也写了这样的话,实际上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地方都是相互矛盾的。

  每一个人在劳动的社会都有自己的特征,而且这是一个原始的基础,是其他所有特征的基础,而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个穷人的优点就在于他双手的能力和灵活性,如果说要阻碍他利用他双手的能力和灵活性,如果说以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阻止他,实际上是侵犯了这种最神圣的特点。这是明显的对于自由的侵犯。所以这是一个矛盾,一方面他说劳动者都有自己的自由,他们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又说他们必须通过国家的考试才能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解释呢?这真的是矛盾吗?我自己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矛盾,我认为这种天赋自由的体系并不是一个结果,也并不是亚当·斯密最终的目的。对亚当·斯密来说这种天赋自由的体系只是实现目的的一个方式。这只是提升社会福利的一个方式。对他来说,实际上侵犯或者限制人的自由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为了提升人们的整体幸福,这也是必要的。

  最后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我的几个观点:

  首先,如果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如果站在这个立场的话,经济改革对其本身实际上是不可取的。如果说这种经济的改革或者说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改革能够促进社会福利尤其是大多数人的福利,可以说这种改革才是有可能被接受的。

  第二,在我们讨论社会福利的时候,实际上社会福利并不是由个人目的或者判断来决定的,我们在评价福利的时候也不是依靠我们个人或者主观的一些条件来判断的。真正的幸福实际上应该指的是身体的舒畅以及心灵的平静,如果站在亚当·斯密的观点看,实际上问人们你是幸福还是不幸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如果问他们的话,他们的答案也是没有用的。

  第三,从历史的角度看来,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也说了这样的话,就是人类的幸福将会最大的得到促进,如果在整个社会通行智慧和美德的话。但是他也承认,虽然他对此也感到有些沮丧,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追求的都是财富和权力,而不是智慧和美德。问题是你又会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呢?他的立场正好和伯拉图还有亚里士多德的立场有所重合。如果是伯拉图的话,他可能会说我们必须建立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可以追求财富和权力,人们也不许追求财富和权力。亚当·斯密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他承认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社会,用他的原话说,他也不能建立一些正确的标准,他不能强迫所有人都崇尚智慧和美德,所以他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减少人们错误的行为,从而将整个社会变得不那不那么悲惨。他认为自己也无能为力,在追求幸福过程中他也只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减少其中的悲惨。

更多专题
玉树临风创奇迹人生

不是产品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用户要去满足产品的需求。这样的怪事在中国软件行业早已司空见惯。

腾越·百年老矿发新葩

犹如旧中国工业荒原上萌动的第一枝新芽,在随后极短的时间里,在它的周围,一个又一个春天的音符在迅速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