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试行》中规定,禁止商业零售业服务人员乱发“爷”脾气,如不得有不耐烦情绪,严禁用轻蔑或审视的眼光扫视顾客等。有专家认为,北京存在阻碍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体制和观念上的障碍,其中之一就是“爷”文化。
售货员态度差,真是“爷”文化作祟的恶果?老实说,我并不看好这个规范。表面上看来,这里头的规定大都是向着顾客的,但是,若要真正落到实处又谈何容易!且不说不耐烦的情绪、轻蔑或审视的眼光这些抽象的现象,叫人难以界定,你顾客如何取证才能令售货员心服口服?难道时时刻刻都得带上个摄像机或录音笔么?
虽然就表面看来,北京售货员的服务态度之差已成风气,但我并不赞同所谓的“爷”文化一说。道理很简单,售货员的主要工作是售货,更何况,时下许多商家采用的是业绩挂钩策略,以业绩促进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改善。理论上讲,售货员把顾客当成“爷”才对,为什么售货员偏偏会把自个儿当成了“爷”呢?
就我看来,“爷”文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地域,而是市场竞争不够充分产下的“畸形儿”。也就是说,如果不竭力营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再怎么给“爷”文化动刀子,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不是产品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用户要去满足产品的需求。这样的怪事在中国软件行业早已司空见惯。
犹如旧中国工业荒原上萌动的第一枝新芽,在随后极短的时间里,在它的周围,一个又一个春天的音符在迅速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