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加快了工艺和产品升级的步伐,不少企业正开始从贴牌生产到自我设计生产,再到自有品牌生产的转型。专家认为,完成这一关键转型,中国企业还需迈过三道坎。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教授日前在出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时指出,许多中国贴牌生产企业都有发展自有品牌的梦想。但是,从著名品牌的“幕后英雄”转变为“台前明星”,还存在一系列的现实障碍和阻力,很多企业对此认识不够。
刘志彪说,首先,处于全球价值链中发包方的品牌厂商,就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由于贴牌生产企业的功能转型必然会与之发生利益冲突,使原先的合作者变成了现实竞争者。因此他们会施加各种压力,中国目前很少有企业能够真正成功跨越这一步。
其次,完成品牌转型也会遇到非常大的管理方面的障碍,技术开发、品牌建设、渠道建立与售后服务等都会成为难题。生产制造的一种本领要转变为研发和品牌运作等几种本领,并彻底发挥这些本领,对于相对落后的贴牌生产企业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一道坎。
第三,贴牌生产企业能不能撇开眼前利益、避开短期盈利和市场压力,抛开原先的品牌商独立运作,往往也是有疑问的。做贴牌生产与初期做品牌时巨大的利益差距,往往是中国企业很难跨越的又一道坎。
刘志彪说,中国贴牌生产企业最缺乏的是如何将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并关联起来的能力。而现在要做的基本功是把企业实力做大,把技术水准做强,提高工人素质、产品质量和国际口碑,这样,企业的知名度和企业品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不是产品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用户要去满足产品的需求。这样的怪事在中国软件行业早已司空见惯。
犹如旧中国工业荒原上萌动的第一枝新芽,在随后极短的时间里,在它的周围,一个又一个春天的音符在迅速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