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为向销售目标作最后冲刺,各汽车厂商的营销大战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某某车特价销售,‘每公斤123元’”,“某某厂家让利感恩,最高优惠8000元”……各种各样的降价信息似乎一夜之间就在车市燃起了燎原大火,打开电视、广播,翻开报纸、杂志,形形色色的汽车广告亦扑面而来,试图占据消费者的每一个视听空间。好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无论是降价的无尽诱惑还是广告的狂轰滥炸,消费者在购车热情被充分调动至燃烧状态时,可千万别忘了另一个更重要的、不可忽视之因素,那就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将直接且长久地影响到购车之后的生活质量。
和那些一次性消费品不同,汽车是一种大件的耐久消耗品,购买仅仅只是使用的一个开始。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产品的价格和品质固然重要,但在随后的漫漫旅途中,服务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用车成本乃至生活品质。车辆的维修、保养、零部件配套供应、装饰、二手车置换等等,这些都是车主们成为有车一族之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购车的时候往往因为激情的膨胀而容易被人忽视。而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也将直接考量生产厂家的人员技能、服务时效、服务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服务水平与运作能力。
事实上,随着汽车市场产品保有量的不断扩大,不少实力雄厚的生产厂家也已经逐渐将竞争转移到了服务这一后市场。服务的品牌化经营也开始走向兴盛,比如上海通用的“别克关怀”,比如上海大众的“TECHCARE大众关爱”,比如一汽大众的“严谨就是关爱”等等。诸多服务品牌在经营上各有特色,但一个共同点就是售后服务的人性化关怀,为消费者提供更便利、更贴心的服务。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服务这个后市场正在茁壮成长。对于消费者而言,所需的只是在购车时“多一个心眼”,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毕竟,价格的优惠可能只是短期内的实惠,而全程所享受到服务才是产品最根本的附加值,是更大、更长远的实惠。
印尼政府继本年9月9日及9月29日分别宣告实施第一、二波之经济政策方案后,续于昨(7)日再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