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成为永恒主题

企业报道  2015-11-05 19:15:32 阅读:
核心提示: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安全生产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着眼于人的安全生产越来越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 文/龙小蓉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安全生产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着眼于人的安全生产越来越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企业而言,安全生产更是永恒的主题。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和谐、平安发展,是企业不懈的追求。

  员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员工,但安全生产又必须依靠员工来实现。纵观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多数是由员工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员工的安全素质是决定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怎样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呢?

  结合我公司安全生产实践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企业安全文化能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安全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提升员工安全素质。

  首先,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下,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是,事故隐患依然不能杜绝,甚至有的企业事故频发多发,陷入“发生事故-检查-整改-再发生事故-再检查-再整改”的怪圈之中,安全生产一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剖析原因,人们逐渐认识到: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法制措施只能产生表层的影响,让员工形成“要我安全”的消极被动行为;而安全文化则是触及员工灵魂深处的一种启迪和唤醒,使员工形成“我要安全”的主动自觉行为。

  笔者认为,安全文化建设,能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态度、信念、道德和行为准则,提升员工现代安全素质,增强安全生产的自觉性,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在企业内部建立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营造“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场,形成全体员工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借助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引导员工自律,同时使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而被同事们“另眼相看”,从而促进员工整体安全素质的提高。

  其次,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

  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积累了反映时代要求、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许多企业在培育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推动制度创新、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更加积极和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片面追求表层与形式而忽视企业精神内涵的提炼和相关制度的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缺乏常抓不懈的机制等。这导致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础不太牢固,有的企业还存在着:虽然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员工对制度熟视无睹、违章作业屡见不鲜;领导一方面大讲安全,一方面玩忽职守、违章指挥,导致设备损坏、人身伤亡惨重,给家庭、企业、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第三、如何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针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不足,现就集团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取得的经验,探讨如何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推动企业和谐、平安发展。

  (一)安全观念文化建设放第一,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引领工作顺利开展并实现目标

  公司要坚持安全观念文化建设放第一。1999年,公司针对产品属性和行业特点,超前、创新地提出了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先、万无一失”。在方针的指导下公司按照“三个预防”工作思路,实施了24小时动态管理、“严、实、狠”的管理和奖惩机制,健全了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了切实有效的劳动防护措施和硬件设施,建立了保障员工安全与健康的管理体系。“预防为先”成为公司开展安全工作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式和行为准则,并上升为公司安全文化的核心。在“预防为先”核心安全文化的作用下,公司安全生产得以持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了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健康与安全。

  (二)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心

  安全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是人,是员工。建设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爱护员工、关爱生命,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集团公司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心,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宣传活动和人性化管理等手段,使员工的安全文化修养得到不断提高,员工从“要我安全”的被动接受的陈旧思维质变到“我要安全”的全新观念,不仅服从安全管理,自觉避免不安全行为,还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勇于纠正隐患和“三违”行为。

  公司每年按照培训教育需求和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采取邀请国内安全专家前来授课、外派人员学习培训和内部组织学习培训等方式,开展安全生产常识及法律法规培训、专业知识及特种作业培训和自防自救培训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组织开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查一起事故隐患”、“忆一次事故教训”、“当一天安全检查员”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坚持以员工为安全生产主体,将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目的,本着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的态度和作风,通过为员工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急救药品、清凉饮料,改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等等做法,让员工充分体会到自己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从而提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

  集团公司每年通过网络、书报和咨询等多种渠道,对公司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识别、获取,严格遵照国家《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不断修订完善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公司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规定》、《职工劳保用品发放使用管理规定》等20多个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酿酒安全操作规程》、《行车安全操作规程》、《锅炉安全操作规程》、《起重机械安全操作规程》等涵盖了生产作业各道工序近数百类操作规程,为企业管理提供依据,为员工操作提供指导。

  公司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处罚从不手软。对查出的“三违”人员均按制度进行严厉的处罚,并在公司简报上给予通报批评。被处罚的人员中有中层领导干部,有管理人员,有班组长,有职工,有上级单位和公司领导的亲朋好友,也有执法部门同志的邻里故交……维护了公司制度的严肃性,起到了明显的惩戒作用。在制度的约束下,广大员工操作规范,现场管理井然有序。

  (四)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

  公司在厂区道路上设置有醒目的交通标志、标线、警示牌;生产作业场所设置有涵盖公司安全生产要求、规定的各类图表、镜框、板报、橱窗;为不同工种、不同劳动条件的员工配备有预防职业危害的防护用品;对有职业危害的场所设置有自动报警器、自动监控系统等应急装置和安全提示标识:在公司区域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让人感受到公司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安全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据的第一位置。

  (五)坚持创新,不断充实安全文化内涵

  创新才能发展。每年集团公司积极探索、创新安全管理理念和思路,不断充实了安全文化内涵。

  为改变枯燥的传统“说教式”安全教育,防止员工产生“意识疲劳”,公司分管安全生产的高管领导牵头组建“安全生产教育流动宣传队”,利用多媒体播放电教片进行流动宣传;组织演讲人员深入生产现场利用工间休息进行巡回演讲,这些新颖的宣传形式,既不影响工作,又不耽误学习,既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效果明显。

  针对部份单位因害怕过失受罚,而出现瞒报、谎报等不良现象,对勇于暴露问题、正确对待批评并及时改进的单位进行表扬。这种鼓励直面现实、倡导实事求是的奖励方式,促使各单位加强对隐患的自查力度,不仅使责任单位及时整改,防止隐患扩大甚至演变为事故,而且还可以将及时暴露的问题提供其他单位借鉴,有利于举一反三改进工作。

  公司将“安全生产不主张‘吃一堑长一智’”的观点宣贯到广大员工中,让全体员工绷紧“安全弦”,时刻警钟长鸣,将工作上可能出现的缺失或错误降低到零;在管理队伍内部实施“抽屉式管理”、“一分钟管理”、“危机式管理”,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

  安全文化是从更深的层次影响员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安全文化建设不可能像实施一项措施计划那样立竿见影,需要常抓不懈、持续不断、循序渐进、日积月累,需要不断熏陶、影响和渗透。久而久之,员工就会在这些优良的安全文化理念中受到良好熏陶与教育,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就会在历久弥新的积淀中绽放自身的光彩,才能促进安全文化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传递功能、凝聚功能、经济功能和保护功能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推动企业和谐、平安发展。

  (作者单位:五粮液集团公司办公室)

更多专题
印尼政府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方案

印尼政府继本年9月9日及9月29日分别宣告实施第一、二波之经济政策方案后,续于昨(7)日再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

让城市转型步伐加速度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