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中国经济学界的“诗人”

企业报道  2015-11-12 18:48:27 阅读:
核心提示:从袁宝华的《偷闲吟草》到厉以宁的《厉以宁诗词选集》,从陈征的《陈征诗词百首》到李成瑞的《千人断指叹》,从段云的《旅踪咏拾》到邹东涛的《中国西行放歌》,从韩志国的《韩志国诗选》到陈文玲的《颍川诗草——陈文玲诗词选》,他们作为经济学家,情雅成诗,爱淡成词,他们的闲情雅致自然成就了不少好诗,成为文学艺术殿堂的一道心系中国梦的人文风景。

  ■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近日,我偶然看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同志所著的《颍川诗草——陈文玲诗词选》,感触到她作为经济学家的思想情怀,处处洋溢着芬芳馥郁的时代气息。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颍川诗草·陈文玲诗词选》(颍川系陈文玲笔名)共收录了作者二百多首诗词,诗集内容广泛,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有陈文玲游历各地的所见所闻。在诗集中,“旅游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诗作中不仅记录了不同地域的风光和民俗,还蕴含着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丰富感悟。实际上,中国文联出版社早在2010年就出版了《颍川吟草·陈文玲诗词集》,是陈文玲同志创作的第一部古体诗词选集。她说,诗词是她抒发内心感情的方式,这些诗词说的都是她心里的话,也让她工作之余非常愉快并充实,“当时我写下这些诗词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会出书,这也是出乎我个人意料之外的。从小我就喜爱诗词写作,我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诗词的创作方式。”陈文玲坦言自己的创作要归功于难得的工作岗位和外部环境,让她有这么丰富的创作源泉,可以看出,陈文玲同志多年来笔耕不辍,以激情、真情和热情讴歌着这个伟大的时代,抒怀着从心底汩汩淌出的诗情。陈文玲作为屈指可数的女经济学家之一,又创作出版了如此丰富的诗词作品,是不可多得的学界才女!

  在我国经济学界,还有几位击钵催诗的经济学家:袁宝华、段云、李成瑞、陈征、厉以宁、厉无畏、王梦奎、邹东涛和韩志国。

  2015年5月23日,“袁宝华系列著作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等老同志出席座谈会。《袁宝华文集》(十卷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文集收录了袁宝华在经济建设、企业管理、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等方面重要论述、访谈和诗词。今年已近百岁的袁宝华,是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学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袁老十分热爱诗词,在日理万机中写下了许多佳作,并结集出版了《偷闲吟草》、《八十述怀唱和集》、《九十自嘲唱和集》等诗集。在这些诗集中,袁老以诗词的形式记述了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盛世风光满眼新,耄耋之年几度春。少壮常怀济民志,垂暮犹存报国心。”他的诗词,视角独到,构思新巧,足见作者的深厚功力。袁老或抒怀明志,或忧世励志,或咏史凭吊,或喜乐欢颂,体裁不一,而始终是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情真意切,质朴自然,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诗品和人品。

  厉以宁,这位在耄耋之年还奋战在理论第一线的经济学家,他的诗词作品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仅目前结集成书的,就有《厉以宁诗词解读》、《厉以宁词一百首》、《厉以宁词又一百首》、《厉以宁诗词选集》。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厉先生在诗词研究方面也颇有造诣,他曾在北京大学开设过“唐宋诗词欣赏”的讲座,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旁听者不计其数。他于2008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两卷本《厉以宁诗词选集》,收录自己从1947年到2008年所撰写的666首诗词。他写童年,写工作,写恋爱,写下放,写成功的喜悦,写挫折的痛苦,写历史的转折,写宏伟的蓝图,特色鲜明,明快清新,无不流露出作者对亲人、对国家浓厚的情怀和对人生、对社会深刻的思考。伴随他人生历程的不仅仅有经济思想,更有着充满激情与哲理的诗意,两者相互交融,构成他独具魅力的人生。

  厉以宁从小喜爱阅读和创作古典诗词,六十多年持之以恒,被他的学生称为“诗意人生”。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便是厉以宁最早的学生之一,他作《浣溪沙》以表心意:“桃李满枝累百千,等身著作万人传,轻歌漫步上诗坛。道路崎岖多险阻,胸怀远大肯登攀,峰巅回首总开颜。”王梦奎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和经济学研究之外的最大爱好之一就是吟诗作赋。王梦奎的诗词创作散见于发表的一些报刊上,有些收录在《王梦奎文存》第六卷。他说:“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来诗人辈出,诗教普及,幼儿发蒙即受到‘床前明月光’和‘一去二三里’之类的诗歌教育,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也道出了他自己喜欢上古典诗歌的原因之一。他认为:“格律诗能够延续千余年而不绝,同其形式的完美有关。同样道理,新诗之所以至今未能盛行,恐怕也同没有找到完美的形式有关。”“不讲内容而单纯追求形式是不对的,但形式美并不是不重要,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切艺术作品都如是,不独诗歌为然。”因此,他强调旧体诗的创作要“合乎旧诗的格律,讲究形式美”,要在诗的格律和锤炼字句方面多下功夫。他的诗都很注重平仄押韵和对仗工整,努力探索诗歌语言表现的形式美。

  厉无畏先生的博学有目共睹,还有较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兴之所致,他经常会灵感突发赋诗吟词,其中不乏气势恢弘的佳作和清新隽永的妙句。1959年高中毕业,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厉先生无法进入向往已久的大学深造,而是被下放到安徽,直至1978年考上研究生。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读书成了厉先生的最大乐趣,也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当时的积累,使厉先生在日后的治学中获益匪浅。1978年,厉先生总结多年自学的心得,赋《登山》诗三首中的第一首:“眼前峭壁险峰拦,不是仙家不敢攀;莫笑今来狂妄子,抓藤践石不知艰。”这首七绝,作者在诗中虽然也自认为年少轻狂,但胸中的凌云壮志跃然纸上,可谓是作者自学的深切体会。“神游仙苑最高峰,南北东西树万丛;满地满天皆著紫,忽然花落一身红!”这首写于1996年的《梦》,是作者当选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之时,“忽然花落一身红!”在作者看来,一切都是那么地出乎预料,没有刻意的追求,没有矫情的扭捏,原来只是“忽然之间花落了一身红”而已。自然、坦荡、淡定,诗如此,面对功名,难得的是人也如此。

  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的陈征教授,长期致力于《资本论》研究,在学术界评价很高。但他的诗词造诣却鲜为人知。2005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陈征诗词百首》。如果说经济思想更多地体现了陈征教授对经济社会规律“真”的探索,那么,《陈征诗词百首》则堪称他对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美”的演绎。诗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国粹的具象。诗词格律在陈征手中,得到了像经济规律一样的和谐运用。他的诗词,兼具大气、严整、韵味、灵动的特点,于拙朴之中见美感,于平淡之中见功力。诗人以优美的汉字写就华章,也留下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痕迹与审美取向。诗词不必追赶时尚。陈征的诗词就是如此,洗尽铅华,历久清芬。

  曾担任过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成瑞爱写古体诗。他说:“阅读和欣赏传统诗词,是我的一种业余爱好。偶有所感,也诌上几句,自觉意境不高,诗味甚少;且格律不工,少近体,多古体,故而未敢示人。”上世纪90年代初,李老的诗集《流云集》出版;2007年,中国展望出版社又出版他的诗文集《千人断指叹》。《千人断指叹》获得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首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并为《中华诗词》主编杨金亭赞为当代的“三吏三别”。作家魏巍在“序言”中指出:“没有对劳动人民深沉的爱,没有对共产主义坚定而执著的信仰,没有革命战士的情怀,这些诗是决写不出来的。”2003年一月,李成瑞在《经济日报》上看到《一桌菜吃掉三十六万元》的报道,挥笔写下《朱门内外》一诗,为劳动人民鸣不平:“日夜辛劳苦,月薪几百元。富豪一桌菜,毕生血汗钱。血汗薪已薄,又遭久拖欠……朱门内与外,相去如天渊!……”这些诗词大多反映工农呼声,蕴含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曾担任过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段云(1912—1997),长期从事财贸部门的领导工作,参加了许多国家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是公认的大秀才。1986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就出版了段老的诗集——《旅踪咏拾》。段云生前还留有诗词三百余首,赵朴初先生曾逐句推敲点评,赞曰:“奇思来往起山灵,豪情千古忆苏辛”。这些诗词是段老战斗、工作、生活中的自然所得,诗自心生,情至所作,画意诗情颇浓。

  邹东涛也是一位爱好作诗的经济学家。我与他相识二十多年,领教过他过人的吟诗才华。十年前的“于光远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东涛作诗赞于老。特别是近几年,东涛同志常常作诗后便发短信与我,无论在天南,还是海北,都是如此。可见,他多么地勤奋!东涛的诗词雅兴是少年时期形成的,他在工作、学习、出差的旅途中,有什么感悟,总是以诗情来表述。“诗情常自感悟深,骚句多倚车上吟。烦琐公务缠不住,泡沫挤出寸寸金。”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中国西行放歌》。其中有一首考察宁夏贫困地区时写道:“地裂井枯满坡荒,诸多农家四壁墙。欲请留名不会写,少壮竟皆新文盲。归来泪满腔。”这首诗给我感触深刻。我在宁夏政府部门工作数年,曾经带着许多经济学家到宁夏南部山区考察调研,宁夏农村的真实情况确实是“农家四壁墙”。“归来泪满腔”则是作者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中国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说,东涛的诗“既是用心吟出来的,也是用脚走出来的。”

  韩志国曾经是文学少年,他与兄长韩志君、韩志晨联袂创作了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影响很大。韩志国的吟诗才华也是突出的,他生平发表的第一件作品就是诗。2002年,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就出版了《韩志国诗选》 。他还出版过的诗集有《采集者》和《人生的三个太阳》。

  “诗人”经济学家群体不大,他们的身份首先是经济学家,其次才是诗人,也可以称作“经济学家诗人”,但叫起来不顺口。所以,我也索性“诗情”一下,称他们为“诗人经济学家”。总的看,我国的“诗人经济学家”都有诗以言志的特点——他们“言志”的是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是人民幸福;他们心系国计民生的博大情怀,在诗词作品中都有充分展示。

更多专题
印尼政府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方案

印尼政府继本年9月9日及9月29日分别宣告实施第一、二波之经济政策方案后,续于昨(7)日再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

让城市转型步伐加速度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