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新燕 报道
2015年技能大赛技术比武现场,为企业选拔培养优秀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北重集团深入推进用工制度改革,建立了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打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用工环境,企业在“赛马”中赛出“千里马”。
“严”入口,“畅”出口岗位成为创造价值的源泉
该公司严格控制人员总量,依法建立了员工退出机制,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确保每个岗位都能创造最大价值,不断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
严控人员引进数量。制定了《北重集团人员引进工作管理办法》,规定新引进员工与企业所急需专业必须相一致,招聘需求计划由公司人力资源部会同相关单位逐个岗位核实,且新引进员工必须经过面试(综合、专业)、笔试考核合格后再入职。采取毕业生提前到企业实习的方式,引进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经过半年以上的实习期,并充分听取基层建议,对考核合格者予以录用。
畅通人员出口。针对50岁至55岁之间的女员工,无论是工人或干部身份,经个人申请,单位同意即可办理正式退休,已办理65人。加大办理因病退休、退职人员的力度和次数,截止目前已办理因病退休、退职149人,预计全年办理230余人。以国家职业工种目录为依据,梳理并重新规范了特殊工种名称,同时加大办理特殊工种退休的力度,截至目前共办理特殊工种退休148人。正常退休203人。通过以上措施,2015年公司共减员工729人,节约人工成本4000余万元。
该公司对劳动合同到期且考核不合格的员工,不再续签合同,截至目前,未续签劳动合同23人。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采取新人新办法,组织2013年以后入职员工签订岗位合同,根据岗位合同约定的职责进行考核,截至目前,解除不能胜任岗位者38人。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对长期不上班、吃空饷等不创造价值的员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103人。
“流”出效益,“转”出活力 择优上岗是硬道理
“择优录用”是为了把最优秀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流动催生“聚变”,流转促进“转型”。针对传统用工制度存在的弊端,北重集团规范了劳动合同制度,依据《公司法》和《合同法》有关规定,适时为职工办理了变更劳动关系手续,签订劳动合同,并经过地方劳动局仲裁认定,使其具备法律效力;下放所属单位的用工权,对生产经营中急需的专业人才、稀缺人才,允许所属单位直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针对公司营销队伍相对薄弱,按市场化配置要求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实营销队伍。此外,为了吸引急需的各类人才,建立了系统外人才信息库。
“引”进来,“走”出去推动人才资源开发
该公司在用工制度改革上,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形成人才进、庸才出的人员能进能出流通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
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打造武器装备研发新基地。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破解人才引进困局,公司在经济发达地区南京市,成立了研发分部门——火炮研究院南京分公司。以适应信息化作战模式、提升武器装备综合作战效能为牵引,以“开拓进取、协同创新”为理念,发挥南京地域优势,利用良好的政策支撑,吸引高端人才加盟公司,组建精干、高效的创新研发队伍,使高校、研究所、企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打造武器装备研发新基地,实现产学研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目标,以快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高薪工程装备,发挥博士后工作站作用。为积极引进和培养企业所需的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工作条件和管理办法。
实施企业办学,为企业培养人才队伍后备力量。培训中心所属工学院、中专校、技术工业学校根据公司专业技术岗位需要,通过计划招生,向公司输送毕业生,同时对在职专业技能人员定期进行集中培训,拓宽技术人员的知识专业面。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出国深造工程。结合产品开发研制情况,对在工作中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技术培训、技术考察和进修,提高了工厂科研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
开展技术比武,选拔培养优秀人才。组织员工参加全国数控操作大赛和中央直属企业车工、钳工等工种的比赛,举办公司内部各类岗位竞赛、技术比武活动,在竞赛中发现人才、锤炼提升人才,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为生产一线的行家里手。
链接:
北重集团特种机械厂打破压缩管内孔珩磨记录
近日,特种机械厂成功珩磨加工出一批内孔孔径为667.75mm的压缩管产品,打破了该厂深孔珩磨最大尺寸记录,这是继攻克超长径比小口径深孔钻镗加工难题之后,该厂在深孔加工领域新的突破,同时为进一步扩宽民品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珩磨是一种使工件加工表面达到高精度、高表面质量、高寿命的加工方法,是深孔精加工的关键一环。特种机械厂多年来从事军品深孔珩磨,目前拥有集团公司唯一一台进口数控珩磨机,最大加工孔径为205mm。虽然工厂在该技术领域深耕多年,但加工如此之大的管类件尚属首次。在成功承揽到此批压缩管订单后,工厂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岗位能手组成攻关小组,大家集思广益,研究工艺,准备工装,通过反复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了符合加工实际的最佳工艺。
项目组首先对数控珩磨机进行改装,配置了质量小、强度高的刀杆,提升设备加工能力。由于工件大,项目组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找正,技术人员将刀杆延伸到压缩管内部,根据刀杆与内壁之间的距离,来不断调节管的位置,经过反复多次尝试,最终实现了刀杆与管的内壁距离均等,使加工具备了有利条件;由于内孔尺寸过大,珩磨条的长度非常小,导致珩磨过程非常慢,并且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尺寸超差,为了交出合格品,工厂技能带头人,操作者陈惠斌丝毫不敢松懈,在加工中凭借多年经验反复摸索调试加工参数,不断对尺寸进行测量,防止内孔磨扁。同时由于产品进度急,加工过程缓慢,陈师傅每天坚持早7点30分准时开机,晚上干到8点,放弃了国庆、中秋两节休息,经过一周的努力,成功加工出第一支产品,既保证了身管内壁的尺寸,也保证内孔的表面光洁度,满足了客户要求。
目前,特种机械厂正抓紧抢干后续订单,预计整批产品将于11月中旬交付用户。
(新燕)
印尼政府继本年9月9日及9月29日分别宣告实施第一、二波之经济政策方案后,续于昨(7)日再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