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来到北京发展的著名发明家金徐凯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他发明的一项科技成果———低层楼房节能电梯项目已经引来了多家企业的关注,但他们在对这一项目的洽谈合作中都无一例外地提出相同的要求———绝对控股,这与金徐凯自己的控股计划形成了矛盾,最终多次洽谈均无结果。
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企业家都拥有如此强烈的控股情结?一种停留在表面的猜测是,面对一个市场前景看好的科技项目,合作中的控股地位可以转变为分配上的优势地位,这可以让投资者实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追逐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属性,这当然无可厚非。
但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一种更为深层的逻辑,在西方经济理论看来,企业家才能是一种对其他要素具有整合组织能力的高级生产要素,对任何一个项目而言,资本上的控股权恰恰意味着经营管理上的支配权和指挥权,只有拥有了这种权力,企业家方能得以发挥。而一旦不能控股,投资者必然丧失整个项目的决策权。
而作为科技成果的发明人,金徐凯拥有的是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本,他的计划是用这一项目吸引投资者参股,由自己主导把企业做大,在将自己的知识产权资本化的同时,也将自己转变为科技型的企业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发明创造以实现转化。
由于这种个人设计与投资者的期望相去甚远甚至针锋相对,以至于造成了技术和资本难以达成合作的难题。当然,这一难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且不说这些初始合作不成的情况,即使那些曾经顺利实现合作的企业,也有很多不欢而散而最终分道扬镳的案例,如王选、倪光南、王志东等。
利益矛盾应该是对这一问题的首要解释,很多合作之所以开始顺利而最终不欢而散,很大程度上在于利益关系的变化。比如在企业步入正轨之后,技术不能再做到业界领先,此时资方就会将责任归因于技方,想让技方为企业损失承担责任;而另一种情况则恰恰相反,一些投资者一旦看到初始投资已有回报,往往吝啬于追加投资,想用最少的投资分享最大的利益,显然,这两种情况的矛盾都会破坏整个合作。
除此之外,缺乏合作精神的“窝里斗”和权谋文化也应该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加上在中国管理者身上普遍存在的独裁倾向,双方之间的猜忌和算计也会在利益面前日益严重,双方虽然在形式上合而为一成一个公司,但在心态和思想上很难真正统一成一个整体,甚至于各自怀着本位主义的鬼胎,整天想着“我”,而不是“我们”。
面对这种中国特色下的普遍规律,发明家金徐凯最好的创业方案是寻找风险投资,因为风险投资一旦认可创业团队并投资之后,一般很少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可以给创业团队一个宽松的自由环境,而待到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可以通过回购风险投资股份的形式实现控股。
而另一种可能则要靠运气,那就是遇到一个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企业家,相互欣赏彼此取悦,能够在思想观念上达成一致,而且尊重并承认金徐凯的知识产权价值,并愿意提供给他一个施展发明和创业才华的舞台,这种机会可以理解为江湖术士所言的“贵人相助”。可以确定的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发明家,从6岁就开始发明创造至今已经集70多项发明专利于一身的金徐凯对资本拥有相当的吸引力,他需要的只是时间和机遇。
印尼政府继本年9月9日及9月29日分别宣告实施第一、二波之经济政策方案后,续于昨(7)日再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