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本土超市难敌国外

企业报道  2015-11-17 11:18:02 阅读:

 

  经过5年的入世过渡期,外资商业在中国取得了迅猛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本土商业却没有把握住以上难得的“保护期”,百联集团旗下的联华超市、华联超市等以往上海商业的代表纷纷紧缩战线。上海缘何在大型超市的网点规划管理上处于失控状态呢?这恐怕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外资崇拜”不无关系。

  上海本土商业企业的不温不火,是否真与政府部门的“外资崇拜”有关呢?或许有一定的因素,但决定性的因素还在于当前外资在中国享有的超国民待遇。

  近年来,外资引进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正在为决策部门所越来越重视,从而尝试改变发展思路,开始逐步走出了“外资崇拜”的时代。笔者注意到,在去年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一些“老面孔”就已退出政府的指标体系,其中就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这一以往非常重要的指标。而这些年来,上海政府对本土商业的一系列优化重组以及在政策上的扶持,都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却使本土商业企业越来越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我们不妨以税率为例:按规定,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都是33%,但对外资的税率优惠远远超过对内资企业的税率优惠。研究表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平均税负只有11%。相比之下,中国一般内资企业的平均税负率要高出一倍,达到22%,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税负率更高达30%。如此状况下,本土企业如何与国外大鳄竞争?

  我国零售业发展期短,无论从资本实力、品牌实力、经营管理水平,尚没有一家企业能与外商的综合实力相抗衡。已经有迹象显示,在外商推行本土化策略之后,国内企业即将丧失最后的优势和领地,纷纷谋求与外资合作以求一条后路。在一些城市,洋品牌来后拉走了大批客流,甚至令一些本土企业纷纷破产。这其中有资本、管理水平的差异,但竞争环境方面的因素亦值得重视。

  对近年来本土商业企业的重组,业界有不少指责的声音,认为只有“量”的变化,并没有形成“质”的飞跃。这种声音当然值得重视。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它正在将本土商业零售企业推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更多专题
印尼政府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方案

印尼政府继本年9月9日及9月29日分别宣告实施第一、二波之经济政策方案后,续于昨(7)日再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

让城市转型步伐加速度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