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让发展呈放射性扩张

企业报道  2015-11-17 11:36:14 阅读:
核心提示:在研制摩托车的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产品是农用机械。1959年5月,本田公司开始生产耕耘机,那是一种既可以耕地又能耘田的机械,水田和旱地都能使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本田是什么公司?恐怕大多数人会回答说是生产汽车和摩托车的公司。没错!可是,如果我再追问一句,除汽车和摩托车以外,本田公司还生产什么?能够准确回答的读者就很少了。所以,本文将向读者展示一个以发动机为基轴、从水陆空全方位实施多元化战略而获得成功的案例。

  多元化之——陆地战略

  1949年9月,本田公司研制成功小型摩托车(90ccB型)并开始销售,拉开了作为摩托车制造商亮相的序幕。由于该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者很难突破其专利防线,所以很快就在小型摩托车市场上独占鳌头,之后,开始扩展其产品线,逐步向中型和大型摩托车市场进军,当以男性骑手为主要对象的中大型摩托车市场在日本呈现饱和状态时,又推出了以女性骑手为对象的轻骑,所以,现在本田公司生产的摩托车可谓应有尽有。从排气量上来说,小至24cc、49cc的轻骑,中至200cc左右的商用摩托,大至1284cc、1832cc的高档摩托。从功能上来说,有学生上学用的普及型摩托,有主妇和老人外出时用的时速较慢的4轮摩托,有皇宫警花使用的豪华型“白摩”,也有世界级摩托车比赛用的高速摩托。从价格上来说,最便宜的仅售10万日元,中档摩托车在50~80万日元,高档摩托要卖500万日元,比普通的轿车还贵,而用作赛车的摩托售价更是天文数字。也就是说,只要是想买摩托车的人,都能在本田公司琳琅满目的产品目录中发现适合自己的爱车。现在,本田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2006年共销售了1027万辆,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由中国和印度的子公司向代工方提供零件所生产的“本田牌”摩托,如加上的话,其总量将超过1300万辆。

  在研制摩托车的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产品是农用机械。1959年5月,本田公司开始生产耕耘机,那是一种既可以耕地又能耘田的机械,水田和旱地都能使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又提高了作业效率,因而很受欢迎。在此基础上,本田公司又研制了一系列农业机械,满足了市场的需要。其中有的产品已经超出了农业机械的概念,如锄草机在欧美很受家庭主妇的欢迎,小型发电机更是外出郊游时的必备品。最近几年,本田公司又从发电机出发,研制成功小型家用发电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开始涉足清洁能源领域。

  除此以外,由陆上车辆派生出来的产品还有很多,如轻型翻斗车、冷藏冷冻车、残疾人专用车等等。例如铲雪机就是深受欢迎,因为日本北方多雪,人口稀少且高龄居多,这种机械只要手扶着车子往前走,积雪就会被铲除后抛向外侧。还有移动作业车,无论在车间、教室、门诊室、候车大厅或其他场所,很多高空施工作业危险性很大,于是,本田公司研制了一种车辆,一个人站在上面驾驶,开到作业点的下方,就操纵升降杆使作业台上升到所需的高度,然后进行作业,完成以后再让作业台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种车可以在负荷350公斤的情况下爬15度的斜坡,而且操作简单,所以很受欢迎。

  在本田公司的业务分类中,此类产品称为“通用电机”,2006年在全世界共销售了587万台,销售额达到3825亿日元。

  不言而喻,汽车修配工出身的本田宗一郎绝对不会因为摩托车和农业机械的成功而忘记自己的理想,当时机成熟时,就果断地向汽车业进军。当然,他所选择的策略是很得当的。那时,日本已有丰田、日产、五十铃三家老牌汽车制造商和三菱重工、富士重工、东洋工业(马自达的前身)三家后起之秀,本田公司要想在强手林立的汽车业中立足,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深知其中道理的宗一郎决定扬长避短,从轻型卡车和赛车开始试水。

  在1962年10月召开的“全日本汽车展”上,本田公司研制的轻型卡车和赛车同时亮相,足足让参观者饱了一次眼福。那么,为什么本田公司不是从轿车而是轻卡和赛车开始试水呢?首先,竞争对手已经在轿车领域领先了一大截,强行进入毫无益处,会面临竞争对手的联合围剿,而轻卡是一个被忽略的车种,作为一个细分市场,还有可能生存。其次,在这之前,本田摩托车已经在多项国际顶级摩托车赛上夺冠,其发动机的声誉名扬世界,所以,把优秀的发动机技术同汽车结合起来的赛车也容易被市场所接受。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正确的,轻卡受到国内中小企业和农民的欢迎,赛车则成了国内外赛车手的好帮手,自那以后,驾驶本田赛车在F1赛场上夺冠的著名车手就层出不穷,为本田公司的荣誉室里增添了无数的奖杯和奖牌。

  多元化之——水上战略

  本田公司制造的摩托车和赛车在世界各类大赛上夺冠以后,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外部,都期待着能向另一个竞赛项目进军,那就是赛艇。赛艇也被称为水上摩托,在发达国家,同样是一项拥有众多赛手和观众的竞技项目。对本田公司来说,赛艇虽然是一个新的产品,但是赛艇的核心是发动机,那就是自己的核心技术,所以,早在1964年7月,用于赛艇、游艇和小型船只的船用发动机就研制成功。现在,船用发动机已经形成系列,可用于各种中小型船只。而且,随着滑板等水上竞技项目的增加,对速度要求很高的赛艇的需求量也在增加,这对独占市场鳌头的本田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多元化之——空中战略

  早在1964年3月,本田公司就设立了一家子公司株式会社本田航空。当时,谁也不认为本田航空能做什么,充其量就是为人家做做代工或研制发动机。可是,当40年后,本田公司宣布小型喷气式飞机研制成功并进入批量生产时,人们才明白本田航空的地位,原来本田公司早就想造飞机。其实原因很简单,既然本田公司的发动机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那么,尽可能扩展其产品线就是理所当然的归结。陆地上可以用到发动机的产品都考虑了,就把它扩展到水上,水上做完以后,又想到了空中。

  由于本田公司的发动机具有性能好、速度快、噪音小、省油等优 点,所以在研制飞机发动机时,一开始就瞄准了超音速的小型喷气发动机。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本田公司一贯的研发战略,那就是先从小型的做起,等到积累相当的经验以后,再向中大型进军。可以想象,到那个时候,擅长研制大型喷气发动机的美国通用电气就会面临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研制小型喷气式客机的另一个理由来自市场,那就是国际航空市场上大中型飞机占压倒优势,小型飞机要么速度慢,要么安全性差,是一个尚未摆脱亏损状态的领域,但市场确实存在,大公司的老总们也好,富裕家庭的成员也好,都希望拥有既快捷又安全的小型喷气式飞机,尤其在美国,市场潜力很大。

  1986年4月,本田公司设立了专门研制飞机的基础研究所,经过十七年的研发,2003年12月,第一架小型喷气式飞机终于升空,在经过240小时的试验飞行以后,本田公司于2006年7月正式宣布进入批量生产并接受预订,结果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收到100架的订单,大大超出了原定年产和销售70架的计划。

  在研制过程中,本田的研发人员一反发动机不能置于飞机后部的传统设计理论,勇于创新,将发动机安置在飞机的后部,从而创造了乘坐7~8人,最大升空高度为13000公尺,最高时速763公里的新纪录。与现有的小型喷气式飞机相比,可以多坐1~2人,速度快10%,而且可以节省30%的航空汽油,售价则便宜一成,开价为365万美元,是公司老总和富裕家庭理想的交通工具。

  本田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分析

  综上所述,可知本田公司的多元化始终是围绕着核心技术即发动机而展开的,属于典型的同心多元化。同心多元化从理论上来说不难理解,但是,即使在世界500强中,像本田公司这样在同心多元化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也极为罕见。根据作者对本田公司的长期研究,本田公司的同心多元化具有以下特征。

  1.在发动机这一核心技术领域深耕细作

  在发动机领域,本田公司的产品已经形成了一个膨大的覆盖网,小到手提式发电机用的发动机和几十CC轻骑用发动机,大到几千CC的汽车和飞机发动机,无所不有,而且在研制过程中申请了许多发明专利,确立了坚实的竞争优势。例如,为了解决汽车排出的废气而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美国众议院议员埃德蒙特·麦斯基曾于1970年向议会提出了一项新的法律修正案(简称“麦斯基法”),要求汽车厂商必须在1975年实现废气排放量削减90%的目标。当时美国所有的汽车商都联合起来反对此法案,认为不可能做到。但是,本田公司则认为这是自己和竞争对手首次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绝好机会,于是就倾公司之力研制,终于在1972年10月推出了达到“麦斯基法”所规定的标准的CVCC发动机,既惊讶又懊丧的汽车厂商不得不从本田公司转让该技术,“麦斯基法”也因此而生效。自那以后,本田公司的发动机就成了技术最先进的发动机的代名词。所以,当本田公司向飞机领域进军时,尽管是后来者,但由于消费者对本田发动机的执著,所以销售前景非常看好。

  2.在向新领域扩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做强做大主要业务

  在摩托车领域,本田公司已经确立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年销售一千多万辆的纪录令竞争者可望而不可及,在汽车领域的业绩也同样令人惊叹,由于这两项业务分别占营业额的12.4%和80.8%,所以,即便在多元化上遇到困难,也不会对主营业务带来负面影响(见图1)。可以看出,即使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出现滑坡的90年代,本田的汽车产销依然是稳步发展,而摩托车的销量则翻了一倍半。

  3.为实施多元化战略而组建稳固的研发梯队

  由于公司本身脱胎于本田技术研究所,所以研发在本田公司内部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早在1960年,本田公司就将其研发部门升格为一个独立的公司,即株式会社本田技术研究所,由宗一郎兼任所长,宗一郎退休以后,研究所所长的地位同样很高,往往是下一任的母公司总经理。现在,本田技术研究所约有8000名研发人员。除此以外,本田公司还在日本国内设立了汽车开发中心、摩托车开发中心、通用电机开发中心、基础技术研究中心、飞机发动机开发中心,以及5家主要从事设计、开发、中试和测试的研发企业。2006财年,本田公司的研发费用为5103亿日元,虽然在绝对金额上不及丰田公司的8907亿日元,但是从占营业额的比例上来说,本田公司的5.2%大于丰田公司的3.7%。

  本田技术研究所的组织结构非常简单,所长以外不设副所长,研究人员分为四个级别,即研究员、主任研究员、次席研究员和首席研究员,首席研究员的待遇和所长相同。研究人员每年申请一次课题,一旦获得承认,申请人就被任命为课题组长,可以在全所范围内挑选人员组成一个团队,共同承担此课题。由于本田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研发人员无后顾之忧,加上独特的研发体制,所以研发人员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每隔几年,就会有一项受世界关注的新产品问世,如在各种竞赛上夺冠的赛车、节能型CVCC发动机、畅销汽车、人形机器人“阿西莫”等,都是从这儿问世的。本田公司的多元化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与其柔软的研发体制和稳固的研发团队是分不开的。

更多专题
印尼政府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方案

印尼政府继本年9月9日及9月29日分别宣告实施第一、二波之经济政策方案后,续于昨(7)日再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

让城市转型步伐加速度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