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廖海金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去年,媒体曝光了包括珠江在内的全国主要河流部分点位检出抗生素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将抗生素污染纳入国家环境监测目标范围,所以对于目前江河中抗生素污染情况缺乏有效调查,广州日前首次公布了抗生素监测结果,在珠江广州河段的检测发现17种抗生素。监测结果显示,4类抗生素共计检出17种化合物,检出浓度在0.3-69.5纳克/升范围,其中林可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罗红霉素等检出浓度较高。
犹记得,去年12月,央视曾曝光包括珠江在内的全国主要河流部分点位检出抗生素,且浓度惊人,其中珠江广州河段的脱水红霉素、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的含量分别为460纳克/升、209纳克/升和184纳克/升。消息甫出,一度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令人欣慰的是,这次检测发现17种抗生素,且最高浓度为69.5纳克/升(ng/L),远远低于此前的检测指标,这不能不说是政府有关方面加大对抗生素监管成效的显现。
然而,无论是检出浓度高还是相对较低,都在提醒人们,地表水含抗生素已不再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了,而是我国公众普遍面临的共性威胁。毕竟,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水质安全受到威胁,公众必然会因此付出沉重的生命健康代价。
诚然,“有抗水”肯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地表水的物质含量,恰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直接反映。虽然,水中抗生素的来源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根据此前的研究表明,污水处理厂、畜牧养殖的废水排放、制药厂以及医院、农业耕地为主要污染来源。
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我国是抗生素生产和使用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85%用于国内的医疗和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超过美国10倍。
从医疗领域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药物产量的70%是抗生素,这一比例在西方国家只有30%。我国目前使用和销售量前15位的药品中10种是抗菌药物,全国每年人均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的2.5—3.3瓶的水平,“吊瓶大国”、“抗生素大国”由此得名。而这些进入人体内的抗生素,被吸收治病的仅占20%左右,近70%至90%会被排泄出来,最终通过生活污水进入环境当中。
从养殖业来看,过量使用抗生素也同样十分严重。“抗生素鸡”、“多宝鱼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在农业种植方面,以大量的抗生素来杀灭病虫害,成为追求高产的一种手段,其中一些杀虫剂、杀螨剂、除草剂等,不乏均属于抗生素。尤其是在养殖业的应用上,抗生素药类残留最容易污染水体。
水中含抗生素的危害不可小视。它既是环境污染,也是生物污染。水中抗生素含量过高,与其他有害化学物质过高一样,长期摄入,损害人的肝、肾、神经系统等器官,同时,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形成耐药抗药体质。况且,抗生素长期高浓度存在于地表水中,对地表微生物链起杀伤作用,最终威胁到自然生态环境。
水中抗生素的危害绝非危言耸听,倘若不能改变滥用惯性、重视地表水中的抗生素的问题,怕是救命的水迟早会成为夺命之水。为此,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并加以有效治理。毕竟,涉及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安全的问题,更需要防患于未然。
首先,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是当务之急。一方面,提升国民卫生素养,加强医药观念教育,自动抵制滥用药物的陋习,树立药物合理使用的理念,在生病时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严格执行处方药物管理法规,对乱卖处方药物的药店及乱开抗生素药的医生予以严惩。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抗菌药物的考核,对于滥用抗生素的医院予以降级、医生取消处方权等。另一方面,借鉴欧盟国家有关“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任何抗生素”的做法,尽快出台相应规范,对种植养殖业使用抗生素进行严格限制,从源头上予以控制。
其次,加强药物企业、原料和制剂企业等管理。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采取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办法,本身就要求企业对生产的废料和残渣进行规范处理,如果进一步严格相关标准,对环境会更有利。
还有,国家应制定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战略规划和相关研究项目,开发研制能够取代抗生素的药物(譬如:中药类、微生物类、生物制品类),逐步减少并最终停止使用抗生素。同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抗生素替代物研究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养殖场(户)主动放弃饲用抗生素,采用替代物进行绿色养殖。
(作者系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党委书记)
印尼政府继本年9月9日及9月29日分别宣告实施第一、二波之经济政策方案后,续于昨(7)日再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