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健
中华几千年可持续发展的农耕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长盛不衰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遗产资源,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普及中华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技知识,近日,在四川省(彭州)第六届蔬菜博览会上举办了回溯着中国上万年农耕文化历史的中华农耕文化巡展,让观众走进传统农耕文化,了解中华农耕文化悠久、灿烂的历史,回味抹不去的乡愁。在蔬菜博览会上,笔者得以邂逅《巴蜀农具文化》作者王运钊,作为多年深入研究巴蜀农业生产的学者型文化人,王运钊对中华农耕文化之博大精深深有感知,并以传承和弘扬为使命。
农具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具,农具一直贯穿着整个农业发展的过程。自古代种植起源以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一件件传统农具慢慢地被创造出来,形成辉煌灿烂的农耕农具文化。从远古农业的发掘研究来看,传统农具的产生不是凭空想象的,创造任何一种新农具都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太科学到符合科学,无不倾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由于出生在川南农村并长期熟悉农村生产,王运钊对农业和农具深有感情,为此他花了两年多时间,走访考察川内十多个县市农村,进行仔细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抢救性出版了《巴蜀农具文化》一书。
在现场,王运钊先生介绍说,《巴蜀农具文化》是自明代《天工开物》以后第一本研究农耕文化(农具)的书籍,编辑出版《巴蜀农具文化》,一是为了展示前辈们创造的农耕文明,让读者了解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验历史变迁的痕迹,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二是抛砖引玉,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名片,保护传承是永恒的请柬,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保护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该书通过图文并茂地展示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感受前辈们的聪明与智慧的同时,我们这一代人同样背负着顺应自然界规律,传承、发展、创新先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具,实现伟大中国梦,发展、壮大,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
“它是全面收集和研究巴蜀农业地域农业生产相关农具的首部专著,体现了巴蜀先民与自然交融的智慧和劳动的艰辛,得到农业部、四川省有关领导和川内农业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被四川省有关机构列入21个重点成果和推广项目。”王运钊这样告诉笔者。“将来,中国农耕文化巡展将与《巴蜀农具文化》签售一起进行,争取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尽一己之力。”王运钊最后表示。
“中华农耕文化展”包括从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治水、物候与节气、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茶文化、蚕桑文化、古代农学思想与农书、民间艺术等内容,讲述我国从上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农耕文化与农业文明。这次经过精心策划,“中国农耕文化巡回展”在彭州举办,丰富博览会内涵的同时,将产生积极而富有成果的巨大影响。
印尼政府继本年9月9日及9月29日分别宣告实施第一、二波之经济政策方案后,续于昨(7)日再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