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传海
面对经济新常态,企业普遍感到钱难挣。
对众多企业而言,钱难挣的症结可能有很多条,最主要的还是配置和盘活资源的“工艺”和“技术”有问题,一些原本就是“摇钱树”的宝贵资源,不是“藏”在深闺人不识,就是生怕“放飞”市场后“收”不回来了,宁愿让它成为仅仅服务于企业资信升级和参与市场投标竞争需要的“摆件”。
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诸如工程检测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投资添置一些高精尖机械装备,储备一些高技能人才和工匠,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提出的基本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内部这些科研、检测机构,重大装备机具和科研人才,以及他们所研发的一项项科研成果,既是企业的宝贵资源,又是企业的“摇钱树”。按照经济规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用活、用好、用足这些稀缺要素资源,这些宝贵的要素就能够释放出裂变效应,反之,就成了弃之不允许,背又背不起的包袱和压力。问题往往就出现在对资源的认识和如何配置资源存在理念偏差。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A·道和史迪夫·H.在《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一书中指出,“任何一个发达的经济都是从欠发达的状态起步的,有钱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先决条件”。“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并不是资本,而是运营资本的能力;最紧迫的问题并非资本形成的多少,而是现有资源能否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相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有用资源的稀缺性和对其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十分突出,而如何发挥有用的、稀缺的资源为市场所用,为企业发展所用,更多地表现在企业决策层配置和运营资源的能力。
把企业检测中心、科研中心和诸多科研成果从“摆件”的深闺里“抬”出来,还原其资源的本质属性,引导其在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服务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第三方市场竞争,变企业的资源优势为新业态环境下的竞争优势,让“摇钱树”源源不断地“生财”,成为企业拓展新竞争业态着力点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成为企业的“聚宝盆”,这才是最关键,最重要,最紧迫的。
印尼政府继本年9月9日及9月29日分别宣告实施第一、二波之经济政策方案后,续于昨(7)日再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