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前,他从厅局级岗位上辞官下海,与李书福同造“民企汽车”
■3年前,一纸合同让他从吉利的二号人物变成“海派汽车孺子牛”
■如今,面对“削藩”变局,他将做怎样的选择
“对缺憾、对不合理之处、对不如意之事,也许凭个人之力不能改变或无力改变,但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逐渐做到用内心的强大去化解,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缺憾。”徐刚写在博客上的这句话,与其说是读《于丹〈论语〉心得》的感悟,不如说是其被解除了在上海华普汽车的实权改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后对自己的安慰和鼓励。
经营协议遭终止
2月26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人事调整和任免决定,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刘金良分管上海华普汽车公司和帝华公司的经营工作,担任上海华普汽车公司总经理和帝华公司筹备组长、吉利上海基地经管会负责人。而原经营负责人徐刚则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继续担任上海华普董事长一职。根据目前吉利的安排,徐刚在此次调整之后,将不再负责具体经营。
早在去年9月,媒体上就有吉利要对徐刚收权“削藩”的说法,吉利做出的这一决定,意味着李书福提前3年终止了与徐刚签订的承包经营协议。
根据徐刚与李书福签订的为期5年的承包经营协议:在股权架构上,李书福为华普的大股东,徐刚为小股东;在人财物、产供销、品牌、研发等方面,徐刚拥有独立的权力。
根据权责分工,李书福在产品销售、资产升级、保值增值、产量增幅、利润指标、上缴国家税收等方面给徐刚订出一个具体的经营指标,徐刚完成了则按股比进行利益分配,若不然自然有出局压力。
对于外界普遍认为2006年华普业绩不理想给了李书福“削藩”的理由,而实质上,李书福对徐刚的信任度降低,才是导致徐刚遭遇空前危机的根源。
徐刚本人承认没有完成2006年年初的争取指标。但他同时认为华普去年的业绩还是不错的:“首先是产销两旺。全年产销轿车约达2.8万辆,增15%。其中出口2700辆,增238%;发动机产销3.8万辆,增105%;合计产值(含税)约32亿元,增35%。其次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明显提升。油电混合动力轿车和甲醇动力轿车分别列入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和部级‘新能源节能汽车研发计划’;全年顺利下线、上市了4款新车型。第三是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华普多次获国家级质量、信用大奖并成功挤入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军团行列,现已成为业界和媒体公认的最具文化味道的自主品牌汽车公司。”
对于为期5年的承包经营协议无疾而终以及上海华普汽车的经营管理权被收回,徐刚是无奈的。他最近在《诚信不是说出来的》的文章中这样写到:
“办企业好比做人,诚信是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被人家评价为是不讲诚信的人,那么其结果是非常可悲的。一家企业一旦被认为是不讲诚信的,那么这家企业离关门就已经不远了,可见诚信经营的极端重要性。”
“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人或企业会说自己不讲诚信。哪一家企业的理念、信条或经营原则中均会写上诚信共赢、诚信经营、诚信为本等字样,可关键的是诚信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一件事、一件事干出来的,一个人、一个人做出来的,一个行为、一个行为累积出来的。”
尽管把这些话完全理解成徐刚是针对吉利将承包经营协议视为形式而表达的意见,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但却也不是牵强附会。
从厅级干部到辞官下海
在许多人看来,徐刚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在下海之前,他曾任浙江省黄岩市财税局局长、中共浙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浙江省地方税务局总会计师等职。
从一个厅级干部再到辞官下海是徐刚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2002年5月,42岁的徐刚辞官下海,任吉利集团CEO,成了吉利的二号人物。
当时的吉利正处于“成长的烦恼期”,一方面企业高速发展,另一方面高速发展带来了资金压力,而吉利汽车业务本身并不赚钱,无法支撑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徐刚的运作下,吉利与各家银行都有合作,光大、兴业、招商、民生、交通等多家银行高达几十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让吉利基本上消除了后顾之忧。到2002年底,徐刚带领吉利取得了收入与收益比上年度增长98.3%和124.3%的业绩;2003年,吉利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1.66亿元,同比增长69%,税利达6.26亿元,同比增长172%。
2004年9月15日,徐刚离开吉利控股集团总裁之位,只身来到困难重重中的上海华普汽车,独立承包经营分品牌运作的吉利控股集团下的子公司。
在徐刚接手之前,吉利已经向华普前后调了4任主要领导,但经营状况一直不是很好。针对华普产品品牌定位不清晰,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混沌状态的问题,徐刚确定了“先卖上海文化,再卖上海制造,最后卖华普汽车”的一个营销策略。
徐刚又一次担当起了“救火队长”的角色。他所宣扬的海派汽车文化提高华普汽车的品位,让华普一路飙升。2005年,华普实现整车销售24518辆,同比增长134.9%;实现销售收入14.66亿元,同比增长115%;上缴税金1.25亿元,同比增长153%。均创下华普创建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同时华普发动机公司共生产汽车20100台。此外,有794辆出口到全球25个国家。
苦累心自知
徐刚用一个“值”字对过去进行了总结。他说:“两年了,内心中的艰辛、个中的滋味只有自己心里明白。好在市场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政府领导予以了充分肯定,员工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同,合作者给予了积极评价,社会声誉和品牌价值明显提升,我想所有的苦与累可用一个字表达———值。”
徐刚坦承,一下子从繁重的经营管理事务工作中脱身出来,还真有点不适应。但是他认为能从经营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跳出来,换一个角度系统地想一想近5年在吉利、近二年半在华普公司的发展管理中的成败得失,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和进步。
他说,从具体的经营管理中超脱出来,这是新的课题和任务。他目前的任务是思考如何踏实当好集团副董事长和华普(包括今后筹建的英伦帝华)的董事长,抓好董事会该抓的事。
徐刚表示,他从2006年10月同意了李书福对华普管理体制作必要调整的提议后,经过近几个月的磨合和思考、探索,在全面分析形势、环境和与吉利控股集团相关高层作深入沟通后,对上海华普汽车的发展有了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对上海华普汽车的定位作必要的调整,坚持弘扬海派文化,打造海派中级车的定位不变,增加成为吉利控股集团高端商务车和专用出租车的生产基地及新能源汽车与经典高端车型研发基地的新定位。
从徐刚的博客上大家也发现了一些变化:过去基本上是以谈汽车和宣扬海派文化的文章为主,现在更多的则是对于管理理念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不再那么忙的徐刚也有了时间和心境关心女儿高考的事,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对于外界的一些传言和分析报道,徐刚的态度甚为淡然。他说:“面临变化最重要的是心态,世上最没有的是后悔药和无用的抱怨,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在作好准备的自己的手中。”
“度”在企业的战略制定过程中可以分解为高度、深度、广度和速度,这四个度结合起来,即可对企业发展的“度...
作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加强上市公司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