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结构性调整是对国企进一步的精兵简政,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体现出国有资本既占有一国经济的主导地位,又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分享于民营企业,形成互动共赢的良好开局;也是对长期积累的政企不分、主业不突出、副业投资效率与管理效率偏低等问题的再次梳理矫正;更是向国际化标准迈进一大步的重要标志,蕴涵着决策者的创新意识、和谐意识乃至高屋建瓴的把握力。
推进国企结构性调整,是我国国有资本营运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揽尽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考量再三,终究与中国国有资本的运作规律不合拍。因此,东方大国的特色创新和探索就构成向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的思路。过去29年的改革轨迹验证,要想做强做大企业,只有不断地调整企业结构、优化配置资源,才能真正锤炼出国际级别的企业航母。这是向世界展示21世纪中国国企体制魅力之所在。
结构性地调整国有企业,重点是中央企业,其次是地方的具有龙头地位的国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到2006年底,国务院国资委首先针对央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行业划分上看,将央企锁定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等7大行业以及装备制造、汽车等重要骨干行业;从数量调整上看,到2010年,将现有的159家央企缩减到80—100家。划定30—50家硬性指标,做强做大,形成国际竞争力;在重组方式上,引导强强联合与跨行业重组;同时,相继出台了外部监事制度、《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以及2007年即将实施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制度等。因此,央企的重组一方面展示出国有资产的良性整合实力;另一方面,必将对整个产业走势、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体制管理和推动市场化经济转型等方面,具有重大促进意义。
2007年被誉为是央企结构性调整重组提速的一年,也预示着新一轮国企改革尝试的开端。以往的改革实践,如枕木奠定发展轨迹。但也可以预计,许多遗留问题与将面临的难题必将生成“新疙瘩”等待破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重组的当务之急是需要资金铺垫。国务院国资委排定央企整体上市计划,有望缓解重组过程中金融手段的明显不足。兼并过程中的不良债务处理,国务院国资委推出组建第三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加快中央企业重组,是探索困难企业市场化、专业化重组的新路子。由此可见,企业重组所面临的用钱渠道与坏账处理两大关键环节,已是未雨绸缪,按部就班。
结构调整是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保障,没有重组就没有强势企业的诞生土壤。科学的重组方法与重组的快效率,一方面在考验着决策能力与重组机制,典型的像人才选拔机制与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依赖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能力。一个好的重组机制必将盘活整个调整的结构,非凡的市场运营高手又是做强做大企业的直接因素。所以,对母公司所属的二三级子公司的资源配置以及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与跨行业兼并,达到最优整合,决策不失误,资产不流失,就显得格外重要。
历史地担负起国有企业的重组担子是每个参入者的责任。以往规模分散与产业重叠,应按照中央企业21个业务板块调整规划,突出主业,强化专业,彻底避免任务性质的重组心态。使国有资本实力真正形成控制力,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当我们度过WTO保护期后,应对强大的国际品牌与雄厚资本方可得心应手。
就在一些人对祖国医药的瑰宝———中医药的疗效和前途命运产生怀疑、发生争论的时候,天津天士力集团抓住国...
在灵宝境内,面对表层资源消耗殆尽的局面,为揭开小秦岭中深部成矿规律的神秘面纱,聘请国内知名地质专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