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份额的增加并不是自主品牌值得骄傲的理由,在销售额和利润额上,自主品牌和任何其他外资企业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除了少数几家自主品牌勉强利润过亿之外,绝大多数的自主品牌仍然在盈亏的边缘挣扎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业,“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也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那么,汽车企业又将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自主品牌发展迅速
近日,汽车企业的代表们同时向两会建议,国家应在政策、资金上给予自主品牌更大的支持力度,为自主品牌小排量、柴油动力、混合动力等车型的成功普及再推动一把,要让先进的节能环保产品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并成为提升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武器。“我们将沿着自主创新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这样说。
虽然围绕汽车业要不要自主发展的问题,汽车业界已经争论了多年,但是在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已经成为了业界共识。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支持汽车业的自主创新绝不单单是长安、奇瑞、吉利哪一家企业的“家事”,而应该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十一五”发展重点战略方向的前提下,成为汽车业的“国事”。
在加入世贸组织第5年的2006年,曾经最为弱势的汽车自主品牌成长最快,它们非但没有像人们最初担心的那样,被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所吞没。恰恰相反,去年,自主品牌的发展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前10个月市场份额升至26.4%。这是近年来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所占份额的新高,一举超越了日系车,按国别排位首度位居第一。
而在2006年新推出的百余款轿车新车型中,国产自主品牌的汽车就有36款,汽车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去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的份额相比2005年有了18%的增长,这主要是受2006年开始实施的小排量利好政策的影响。去年3月份开始实施的限小解禁和去年4月份实施的新汽车消费税都促进了以小排量车型为主的自主品牌车型的销售。
自主创新任重道远
汽车专家认为,当前中国汽车界的自主创新当务之急应首先从节能降耗做起,具体落实到汽车研发过程中就是要从研发汽车之“芯”———清洁、节能发动机做起。这对中国汽车界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自主品牌多年来被合资品牌积压在低端产品线上,利润丰厚的中高端产品几乎没有一款自主品牌。因此,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走向高端已成为众多企业的战略选择。
市场份额的增加并不是自主品牌值得骄傲的理由,在销售额和利润额上,自主品牌和任何其他外资企业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除了少数几家自主品牌勉强利润过亿之外,绝大多数的自主品牌仍然在盈亏的边缘挣扎。
中国汽车工业要参与国际竞争,没有若干家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大集团的支撑是不可想像的。加快产业重组,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迫在眉睫。据专家预测,2007年中国整车企业在非洲、拉美和亚洲其他国家等新兴市场的海外并购活动有所增多的同时,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在零部件厂商领域。
上年末,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其中调控的主要措施包括:控制新建整车项目,推进汽车生产企业联合重组,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自主品牌产品四项。但是2006年12月,来自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却显示:被列入清单的9个汽车品牌中,没有一个是自主品牌。这也使得原本在政府采购中占有份额极少的自主品牌显得更为尴尬。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自主品牌企业需要做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在其主办的2015年Talent Connect大会上,公佈了美国100个受欢迎雇主...
就在一些人对祖国医药的瑰宝———中医药的疗效和前途命运产生怀疑、发生争论的时候,天津天士力集团抓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