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北重集团“郭海涛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北重集团自控设备厂液压装配班的班长,郭海涛负责北重集团重点液压产品的科研、定型、批量生产的全过程。2015年,郭海涛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为了发挥其劳模的创新、创效标杆示范作用,自控设备厂在他工作的液压装配班建立了“郭海涛劳模创新工作室”。
“三多二不”的专业领军人才
郭海涛所在的液压装配班,掌握着自控设备厂乃至集团公司液压系统生产线的核心技术,不但承担着各类军品所用的缸、泵、阀等部件的装配和调试任务,还承担着近年来一些重要国防产品液压系统的研制、调试和交验任务,每一部件都非常精密、精细,每套液压产品都需经过13台现代化专用试验装置的流程调试检测,在繁重的生产状态下,考验着每一名操作者的技能功底。
为了不辱使命,郭海涛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三多”和“二不”的原则。“三多”即多思考、多操作、多总结,“二不”即工艺图纸没彻底看明白不操作,难点、关键点没彻底想明白不装配。每次拿到产品工艺后,郭海涛总是第一个把工艺中的难点、关键点提前找出来,并利用预装配的机会,反复拆卸、推敲,将每个零件的特点、装配顺序、装配技巧以及质量控制点做好详细的记录,找出最佳的操作手法,确保了既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又能提高产品的产出效率,有效地缩短了产品的产出周期。
“辛勤付出、善于总结”的工作能力决定了郭海涛的刻苦钻研、踏实肯干,也奠定了他由“老黄牛”型员工转变为“高技能”型员工的基础,成为全集团多种装甲车辆液压产品的技术“大拿”。在他的带领下,郭海涛工作室总结的“郭海涛电液伺服阀阻尼调试法”、“大口径多级液压支撑腿装配法”、“某型炮控液压系统下滑量调试法”等多种先进操作法成为了集团公司宝贵的技术资料。
工作室智解“四大难题”
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来,在郭海涛的带领下,全体成员创新求索,解决了许多加工过程中的疑难。他们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连续攻克了多个难关,工作室的模范带动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成为职工创新登高活动的表率。
某防御系统方舱材料粘性大、硬度高,工作室潜心研究材料内部的137个孔,根据空间及操作工具的特点,总结出了防御系统方舱打孔七步法,将10天的工作周期缩短为1天,而且使孔位、孔距、孔形均形成了标准化。
某炮控液压系统出现下滑现象,严重影响了产品交付,工作室成员连续数日昼夜攻关,终于找出症结,并提供出生产建议,使该产品达到了一次交验合格率98%以上,创历史新高。此攻关成果获得了集团公司企业进步一等奖。
某系统生产时间紧,工作室将整车92根管空间管路测绘成图,为提前进行预弯管和售后服务奠定了基础,缩短整车装配时间6天。
某产品在转产前一台车需要40天的周期,工作室创新生产模式,用20天的时间就实现了4台车的装配、保压、交验工作。
郭海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每一次创新攻关都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他们不但破解了上述四大难题,更为公司取得《锁紧套式液压缸》等多种实用新型专利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进管理模式 发挥专业特长
工作室成果显著,郭海涛可谓功不可没。作为一名劳模,郭海涛清醒地认识到,要扩展集团公司液压产品的发展领域,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精密、精细的专业特长,改进管理模式,以创新创效实现工厂的提质增效。
为此,郭海涛以工作室为平台,带领员工不断创新工作室管理模式,最终形成了“内连系统成套、外检专人跑和”的生产模式,实现了机加零件的及时供给、电器小部件的快速流转、液压各部件的整体装配、试验台的合理利用,有效克服了来件晚、任务重、人员少的生产难点,缩短了生产周期。
在某重点工程实施过程中,郭海涛立足实际,仔细分析,创造性地将12人的工作室按照技能水平分成两个任务小组,在小组内采取小批量、小流水的作业方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通过“自检、互检、终检”的质量控制模式,不但保质保量保节点地完成了生产任务,而且也为类似生产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经验。郭海涛工作室员工们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受到了各级组织的一致好评。
目前,在郭海涛的带领下,工作室已经发展成为自控设备厂集员工培训、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基层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不断促进着一线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赵亚男)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在其主办的2015年Talent Connect大会上,公佈了美国100个受欢迎雇主...
就在一些人对祖国医药的瑰宝———中医药的疗效和前途命运产生怀疑、发生争论的时候,天津天士力集团抓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