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终结高管伪市场化薪酬的最佳对策

企业报道  2015-12-18 09:33:13 阅读:

 

  对一些垄断企业高薪酬的声讨被对国企内部薪酬不公的关注所取代。中央党校最近发表了一份题为《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的报告,揭开了国企员工收入不公的盖子。他们指出了不公的垄断病因,却没有开对药方。

  基于身份的用工制度,暴露出这些垄断企业激励制度的低效与混乱,当然也就反映出整体生产效率的低下。但低效企业的管理人员却凭借其对社会资源的占据,轻而易举地获得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年薪,且借市场化之名行之,自然会令人存疑。

  以行政与身份等级按资排辈获得收入,是行政性的企业与伪市场化企业叠加而成的产物,这些企业距计划时代不远,身上还留有鲜明的胎记。当企业的高管以国际标准理所当然地获取高薪时,容易忘了自己的身份乃是行政任命的结果,而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病像既清,课题组开出的药方是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取消行政保护。除要严格执行即将出台的名义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外,还要实行行业工资分类调控制度,强化审计;加大利税调节力度,在实行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中,对于垄断企业利润应提高上缴国家的比例;在税收调节方面,对垄断行业加征或提高利润特别调节税;建立严格的披露制度,垄断行业要向全社会公开披露经营班子和全体员工的收入,增加透明度。

  《报告》虽然指出经营者收入高低缺乏依据,按要素分配改革远未到位也是一个突出的矛盾,可惜被放在了一个不显眼的位置。药方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自由流动的公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而这恰恰是形成市场化薪酬的根本。

  以行政手段对国企薪酬截高补低,以前屡有尝试,可惜每次都铩羽而归,在调控声中薪酬不公现象反而愈演愈烈。很简单,凭借行政垄断地位暴得厚利、以行政身份兼得企业家之名的国企管理层,对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有着本能的排斥,因为薪酬改革首先损害的是其自己的利益。政府的行政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收效。美国上世纪70年代制订最低工资,政府行政命令的结果是美国经济有了历史上“最失败的一页”。

  要打破这一瓶颈,中央政府应下决心逼央企从激励制度上、从伪市场化走向真市场化,从高管的选拔开始,一直到职工的招聘,都从劳动力市场中来,高管应为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官员备选人。这样,市场的薪酬水准就能覆盖到国企———国企不再成为市场特区,薪酬特区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更多专题
e租宝之后,什么宝还安全?

  ——后e租宝时代防忽悠指南   为什么要写防忽悠指南?市场现状让人不吐不快

2015美国最受应聘者青睐的10家公司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在其主办的2015年Talent Connect大会上,公佈了美国100个受欢迎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