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国企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企业报道  2015-12-22 11:22:45 阅读:

 

  记者采访结束时,冷钢厂厂长陈代富讲了一段话,不失感慨,却透彻与坚决。他说:“制度设计和安排固然重要,需要智慧,但比智慧还重要的是责任和使命。我们不是在创立一个新企业,而是在改变一个老国企,改变,比新建还难!我们的压力不是缺少智慧,而是来自关于国有资产流失与否的议论,来自国企制度与文化的积弊和沉疴以及这种积弊和沉疴的顽固不化。我们更深的体会是,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必须实践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明确的是,责任重于泰山!”

  国企的制度改革,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国企改制按时间表推进,一方面,可谓风起云涌;另一方面,由于评估体系、产权市场尚未成熟与规范,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尚待完善等原因,加之国企资产因历史原因很难科学量化的因素,致使国企产权交易存在复杂问题,致使国有资产流失成为谈之色变的敏感话题。这种从政府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状况,确实有助于促进监督与监管,但毋庸讳言,同时也确实给一些国企改革者带来了空前压力。客观地看,如果企业彻底卖掉,企业家避嫌反倒容易一些;但如果不是卖掉,而是在内部建立混合所有制,特别是国资参股而不控股,这个原本就不容易说清的问题就更难说清楚了。

  冷钢的领导班子就是扛着这样的压力来开展产权改革的。

  当然,到了今天,企业由当年的资产负债率124%发展到国有资产增加7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274%,有目共睹的成绩可能会使另一种议论声音小一点,决策者的压力减轻一点。但改制以来的这个过程太难熬了,“国有资产流失”、民企与国企“关联交易”等等,不仅是议论,更有上访告状的;不仅是企业内部,更有社会强势声音。

  另一种压力来自老牌国企的制度以及由此决定的文化的落后。冷钢成立于1958年,作为较大型的钢铁企业,集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最为典型的国企特征,面对市场经济洪流,翅膀沉重;同时,由于地处欠发达的湘中地区的县级市,信息闭塞,观念滞后,习惯于等、靠、要,不肯于承担风险、接受改变。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势力,对制度创新所形成的阻力可想而知。

  如果这样认知冷钢改制的价值,则其意义肯定不止于制度创新本身。虽然改革发展到了今天,但国有企业仍然需要一个有勇气的领导班子,这种勇气来自于对国家和职工的责任意识,一种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

更多专题
e租宝之后,什么宝还安全?

  ——后e租宝时代防忽悠指南   为什么要写防忽悠指南?市场现状让人不吐不快

2015美国最受应聘者青睐的10家公司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在其主办的2015年Talent Connect大会上,公佈了美国100个受欢迎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