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五重举措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企业报道  2015-12-24 10:22:28 阅读:

 

  近年来,全市高度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以创新促调整、以集约促提升,全市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一个以新型纺织业为主体,机械装备业、医药化工业(新型医药与精细化工)为支柱,新型建材、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加工等新兴产业为重要增长点的工业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总结这几年政府抓工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重”举措:

  重在以抓“引导”促调整。先后编制了《绍兴市产业发展拓展项目目录》、《绍兴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产业导向目录(2006—2010)》等一系列产业导向目录,加强对工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新近又出台了《关于绍兴市推进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着力提升传统纺织业,大力发展机械装备业,整合优化医药化工业,努力拓展电子信息业,加快培育都市型工业,进一步明确了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目标。相继制定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集约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推进循环经济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在对项目的扶持、企业的培育、品牌的创建、技术研发的投入等具体政策中都体现了结构调整的要求。重在以抓“投入”促调整。近几年来,全市致力于加强技术改造,通过工业投入的优化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2006年全市完成的473.1亿元工业投入中属于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比重达到了66.2%,同比增长近5个百分点。2006年全年组织实施的158项市级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中属于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高技术新兴产业项目占了80%以上,纺织行业属于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的投入也由上年的70%提高到82%。尤其是重点推进实施了诸如龙盛薄板有限公司6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一期)、华联三鑫120万吨PTA(二期)、三圆石化30万吨聚丙烯等一大批投资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附加值较好的重点项目。

  重在以抓“育强”促调整。积极指导全市88家重点骨干企业落实好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动态考核管理机制,及时指导和帮助大企业化解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提高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6年全市销售额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60家,比上年增加15家;超30亿元的企业18家,比上年增加3家;超50亿元的企业6家,比上年增加2家。有8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22家企业入围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41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注重大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第二、第三梯队企业的培育。2006年,成长型企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超30%的企业达55家,利税超15%的企业达52家,新产品产值和名牌产品产值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重在以抓“创新”促调整。结构调整的原动力在于创新,这些年,我们通过强抓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9家,均占全省总数的16%左右,其中2006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并已形成了一批以浙江纺织工业研究院、中国纺科院江南分院、浙江大学绍兴科技转移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2006年全市有25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有21只项目列入2006年浙江省工业领域自主创新合力攻关和产业化扶持重点项目计划,占全省的21%。

  重在以抓“集约”促调整。集约发展主要抓了两方面,一是产业的集中,通过编制产业布局规划,加强政策法规引导,大力实施市区“腾笼换鸟”工程,腾地发展都市型工业和总部经济;有序推进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及乡镇工业功能区集中,提高了工业的园区化水平。2006年全市12个经济开发区平均投资强度达到249.7万元/每亩,增长10%;单位面积产出280万元/每亩,同比增长16.7%。二是企业的节能,一方面建立起35大工业行业能耗标准和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对节能降耗实施目标管理,每年都与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同时,通过建立GDP能耗指标公告制度、组织行业节能竞赛、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监测、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措施,引导企业提高资源忧患意识和节能降耗意识。

更多专题
创新开辟蓝海

就在全国各地的化肥企业在一片红海中火拼的时候,中农润田却通过技术创新开辟出一块无竞争的蓝海,其创新的...

炼钢炉是怎样炼成的?

太钢新建150万吨不锈钢工程是太钢大力推进不锈钢为主导的结构调整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项目,是山西省新一...